对中国均衡利率的估计与思考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04 15:16
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长期难题是究竟有没有均衡利率。均衡利率也就是合意利率,让货币政策调整到这个目标能使我们金融市场处于健康状态,实体经济也处于健康状态。
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感觉到M2/GDP的指标很重要。日本的M2比我们还高,但也没有看到因此产生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也没有。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该指标在美国高度稳定,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感受到通胀压力,只不过通胀压力不能用CPI进行观察,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在房价上。各国有各国的体制,我的直觉是,这个指标如果不稳定下来的话,恐怕人民币汇率也很难稳定下来。
然而,既然现实中对M2的容忍度失灵,那么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作为货币政策锚定目标。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统计手段估计均衡利率的经验值。在GDP6.5%,CPI2.3%,房价增长5%的情况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应该是3.7%-3.8%。
到最近,收益率才回到3.3%,但市场已经很难受,因为低利率我们已经习惯了。2016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冲到2.6%,年底一下抬高到3.4%-3.5%,市场杠杆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现在回落到3.3%市场还在这儿喘气,但据我们的观察似乎还应该更高。我们的观察手段有没有问题,或者还是像这个环节前面来自国内外大行的专家说现在只是歇歇脚,未来恐怕还要上,希望各位专家批判。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如果利率老是一味地上,对实体经济究竟是打压还是促进?
这么多年债券牛市,利率一直很低,用我们第三方的观点来看,货币环境还是有点偏松的。传统观点认为,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压低利率就能将宽松货币的效果传导到中小企业。实际结果看,如果不用科学风险定价方法论,资金再便宜也到不了中小企业,因为不能覆盖它的风险。所以,资金会跑到别的地方,例如会跑到房地产,大宗商品期货等,因为资金就是所谓市场的力量,它必须要能cover风险,还要有一定的收益。收益在哪儿资金才去哪儿,简单的行政命令让资金去,它去不了。
问题出在哪儿?后来我们也在研究,这两年已经利率市场化了,国家已经要求发挥市场的力量了,怎么钱还去不了中小企业?
我认为这和考核指标有关系。我们现在一方面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在考核贷款不良率。可想而知,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不良率肯定高。如果又要压不良率,又要支持中小企业,这两点是矛盾的。现在信贷员为什么愿意给大企业放款,因为流程又简单,违约率还低;但是要给中小企业放款,违约率肯定高。
我们认为,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和员工奋斗目标必须有一致性。以我们的观点看,利率能不能覆盖风险很重要。在市场成员们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把收益率曲线从AAA一直编到CCC,各个等级的利率曲线都建立起来了。
一年期的CCC利率得达到25%,5个企业中有一个企业倒了本还回来。有5个这样企业的话违约率就是20%,监管层对此是容忍还是不容忍?如果违约率上去了,投资者就很麻烦,中小企业也失去融资机会。现在供给侧改革不能单纯地靠一般性低利率。我们国家几十年发展始终有地下钱庄,利率都是20%左右,也在印证这个事儿,这方面我认为有关部门要下决心解决。
风险权重也是相关指标。国际上,按照巴塞尔协议,AAA企业风险计提就是20%,如果商业银行简单要求都是按照100%,理论上说风险计提计多了。如果资本计提计多的话,对实体经济有效放款就减少了。在货币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指标调整本身就会增加可用资金,就可以给中小企业多放款。这个潜力也是很大的,不是非得把货币总量搞上去,而是做结构性调整。
未来银行业监管,能不能在指标体系下有一些新的突破,我们拭目以待。
刘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