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拐点尚早

  虽然最新不良率数据显示银行业资产质量已渡过最困难的阶段,但并不说明不良贷款拐点已至,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前提下,未来不良贷款风险仍可能上升。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率1.74%,环比三季度末下降2BP;自2012年二季度以来,银监会披露的商业银行不良率一直处于攀升态势,2016年四季度终于首次出现回落。

  虽然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依旧增加,只不过增速有所放缓。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2015年的增速为51%;环比三季度末增长1.2%,三季度末环比增加3.9%,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的不良表现开始分化,具体表现为农商行不良双降,城商行不良率下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双升。

  不良区域分化明显

  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农商行不良率为2.49%,环比下降25BP;不良贷款余额为2349亿元,环比三季度末减少115亿元,农商行不良实现双降是商业银行不良率回落的主要原因。城商行2016年年末不良率为1.48%,环比下降3BP;不良贷款余额为1498亿元,环比仅增加10亿元(三季度增加6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有所放缓。

  国有大行2016年年末不良率为1.68%,环比三季度末上升1BP,未延续三季度下行趋势,三季度不良率环比下降2BP;国有大行2016年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7761亿元,环比增加103亿元;股份制银行2016年年末确认不良较多,不良率为1.74%,环比三季度末提高7bps(三季度末环比提高4BP),不良贷款余额为3407亿元,环比增加237亿元,是商业银行不良增加的主要来源(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183亿元)。截至2016年年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占比分别是51.3%、22.5%、9.9%和15.5%。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占比双降。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35万亿元,环比三季度末减少1246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下降23BP至3.87%的水平,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占比实现双降。

  与此同时,截至2016年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76.40%,环比三季度末提高0.88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08%,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分机构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2.61%、170.40%、219.89%、199.10%,环比分别提高0.15%、下降8.53%、提高1.41%、提高15.18%。总体来看,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略升,股份制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较快,农村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则大幅提高。

  此次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实现双降超出市场预期,这给市场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未来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或减轻,但资产质量是否见到拐点仍有待观察后续的数据。此外,在结构方面,国有大行的不良基本企稳与股份制银行的不良上升较多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国金证券认为,股份制银行不良上升较多主要是其主动加大不良确认所致;另一方面,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已经基本见顶。在企业盈利企稳回升的大环境下,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已经大幅减轻。

  分区域来看,根据对全国主要省市2016年四季度不良数据的跟踪可以判断,长三角不良已经明显改善;沿海呈现企稳态势;内陆地区不良持续攀升;区域继续呈现两头分化。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的不良已经明显改善。上海地区的不良在2016年一季度就实现了不良的双降,率先在全国出现不良的拐点,且目前不良率仍处于低位;浙江省从二季度开始也实现了不良的双降;江苏省尽管不良余额依旧增加,但不良率已处于下行通道。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不良已经明显改善,未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概率较大。

  另一方面,山东省和广东省的不良也出现企稳态势。山东省2016年四季度的不良首次实现双降。广东省不良在2016年二季度环比上季度下降5个BP,四季度仅小幅上行1BP至1.84%,不良出现企稳态势。

  与沿海地区不良企稳相比,内陆地区的不良则继续攀升。东北三省的不良率一直处于高位且未见改善迹象,贵阳、甘肃的不良也在持续双升。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的因素,不良出现拐点的时间点要晚于沿海地区,但上升幅度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企业盈利的回升也会放缓。

  从不良率的绝对值来看,东北三省、河南地区的不良率在全国省级地区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上海地区则不良率最低的区域。国金证券认为,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压力或将减轻,压制银行板块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在逐渐消除。

  总体来看,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率出现回落并且关注类贷款实现双降超出市场预期。从区域表现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触顶回落;珠三角及大部分东部地区的不良也已现企稳态势;但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资产质量压力仍然较大。

  整体而言,商业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压力已经减轻,从上市银行业绩快报披露的不良数据也出现了改善的信号。因此,此前一直压制银行股估值的资产质量压力因素,正呈现出逐渐向好的趋势,未来银行板块的估值将更多反映营业收入等业绩层面的因素。

  不良拐点仍需观察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口径的不良率1.74%,环比三季度小幅下降2BP。相比于不良率的下行,更值得关注的是关注类贷款占比从三季度末的4.1%降至3.87%,这也是该指标在过去三年中首次出现下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作为银行资产质量的领先指标,边际的改善传递出对于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减轻的积极信号。

  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口径的拨备覆盖率为176%,环比三季度小幅回升0.9%;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下降4.8个百分点,较2014年和2015年50%以上的下降幅度有所收窄,资产质量压力的改善也带来了拨备压力的缓释。

  除了不良指标出现改善以外,银行的净息差前景也出现改善的迹象。由于经济增长背景下前景更为乐观,短期利率有所上升;以及鉴于按揭贷款政策的收紧,按揭贷款利率有所上升,将2018年银行净息差预测由此前的2.00%上调至2.01%,2019年净息差预测为2.03%,同比略有上升,主要是考虑到债券投资收益的上升。

  由于上调了2018年企业盈利能力的预测,中银国际将2018年银行新不良贷款形成率的预测值由2.54%下调至2.25%。与此同时,更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和债转股项目的落地有助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此外,由于净息差改善拉动拨备前经营利润的上升,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2018年不良贷款转移及核销量在总贷款中的比重预期由1.46%上调至1.55%,从而导致信贷成本的下降。

  截至2月20日,银行板块的PB对应0.8倍左右的2017年预期市净率。基于2017年和2018年预期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银行板块目标市净率范围约在0.62-0.91倍PB之间。目前,如果再上调2018年预测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净率范围调高至0.75-0.98倍PB,并且在国内银行业风险偏好下降的情况下下调了折让率。基于2017年预期每股账面价值得出的公允值,相当于0.84倍市净率,当前估值还有10.5%的上涨空间。预计2018年银行净息差将会触底,不良贷款峰值水平下降且信贷成本降低,因此,银行业估值将会进一步得到恢复。

  虽然最新不良率数据显示银行业资产质量已渡过最困难的阶段,但这是否表明不良贷款拐点已至,现在下结论尚为时过早。一般来说,银行不良率的拐点在经济见底并企稳半年后才会出现,一个季度的向好数据并不具备趋势性,需要进一步观察经济走势。

  除了外部环境,银行年底、季末加大核销、处置力度也是影响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不良贷款上升趋势并没有扭转,还不能判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出现持续向好趋势。2016年,不良贷款生成率虽然没有大幅增加,但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在各家银行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中继续上升。此外,还有一点仍需注意,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前提下,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的风险仍可能出现反复甚至进一步上升的情况。

  尽管2016年四季度见证了最近五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首次下降,但最新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银行家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尚未触底,未来三年营业收入与税后利润增长也将有明显下滑,而在处置不良过程中,债转股是被使用概率最低的一种处置方式,因为增加银行资本金消耗难以大规模铺开。

  此外,2016年受不良资产率提高、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金融脱媒持续加剧、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快速生长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业的利润率下降,而面临的风险却在快速上升,促使银行业加快战略转型。

  银行家们对未来三年银行的营业收入与税后利润增长预期有明显下滑,这一预期延续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而提高资产质量和调整客户结构是摆脱利润增长困境的主要措施。通过调查,银行家们认为当前银行业存在的主要挑战是“资产质量承压,风险管控难度增大”和“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挑战银行盈利能力”。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