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宪:收藏﹃三字经﹄
- 来源:艺术商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6-01 09:57
我父亲张仲英最初在上海的古玩店当学徒,20世纪初接手一家古玩店,起名叫“聚珍斋”。我小时候在父亲的店里进进出出,偶尔打打下手。虽然没有当过学徒、拜过老师,但在古董方面的学习受到了父亲的耳濡目染。
1949年,因为解放战争,上海人心惶惶,有钱人都跑往香港,我也想去香港闯闯。当时我身上只有24美元,不会讲英文,也不会讲广东话,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刚去香港的日子我几乎每天都在为生计发愁,尝试过很多种职业都没有成功。很多来到香港的富人,他们随身携带的珠宝、古董等需要变现,香港的古董市场迅速繁荣起来,凭着自小在古董店帮手学习的经验,我开始做起古董买卖。
因为没有本钱和好货,起先我只是跑腿和打杂。后来攒了一些本钱,父亲便在内地发货给我,我在香港找买家,生意渐渐扩大。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艺术品拍卖还没有认知,在英国读书的妹妹张永珍叫我去伦敦看一看那边的拍卖行,去到拍卖行我便开始买东西,到后来和苏富比、佳士得的人都熟识了,他们问我能不能在香港也做拍卖行。
香港的拍卖行做起来之后,内地也有人跃跃欲试,开始咨询我。在1993年成立的内地第一家拍卖公司朵云轩的首拍中,我对他们说1号牌子要留给我。第一件拍品是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我的习惯就是“有头有尾”,拍卖中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作品一定要买。丰子恺的作品我花了12.65万港元,也是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了。最后一件拍品是王一亭的《溪山雪霁图》,花了13.2万港元。
现在国内的拍卖市场发展是很好了,拍卖行林立,但除了能信得过的几家外,其余的都有待斟酌。以前拍卖行图录虽然薄,却没有假货;现在拍卖行动辄就是十几、几十本图录,我在里面找不到一点真货。所以我讲买东西一定要买好、买贵、买精。好的东西不要怕贵,普通的东西100年后还是普通。避免买假货,就要多听、多问、多学、多看。到大拍卖行看预展,多跑博物馆看文物。我打个比方,有画家朋友画美女特别好,我请他给我父亲画像,结果我一眼就看得出不像 — 因为我对父亲的脸太熟悉了。看瓷器、字画也同理,就是看到“熟”,看真品要像对“父母”一样熟悉。
我讲收藏就是“三字经”,“真、精、新”“真、好、整”。“真、精、新”指东西第一要真;第二要精,是真品,还要是精品和稀品;第三,“新”不是指新旧,讲的是东西保存得一点瑕疵都没有。“真、好、整”广东话叫“全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