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有力量当乡村之美原地绽放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村,市场需求,自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26 16:32
乡村振兴的热潮,不仅得益于政策推动,更有赖于市场需求。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人的追求自然而然趋向内在,渴望宁静的独处、追寻自然的气息,乡野于是成了不二之选。与城里人掀起的“返乡热”相对应,乡村青壮年的“离乡热” 也从未消退过。离开大山,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在拥有足够好的物质条件之前,“改变命运”就是他们最迫切的精神追求。
贫富差距,造成了需求的差异。在过往的采访中,我们无数次听到采访对象感叹,“我逃离城市来到这里,因为乡野令我感到宁静”,却同样无数次听闻一座村落因空心而凋敝。你会发现,无论乡村振兴做得如何火热,眼下,乡村依然没有完全找回自信。
可这件事又迫在眉睫——无论是自然、土地还是民俗、技艺,都亟需人的保护与传承,否则未来乡村将不过是一处“死去”的布景。换言之,乡村的美好不仅需要让城里的人看见,更需要让村里的人知道。而这之间,需要“传译者”对城市输出乡村的价值,同时也让乡村理解自己的价值。
这次专题所选取的采访对象有的热爱自然,有的醉心手艺,也有的沉迷农法,虽然关注点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而且各有各的方式和诀窍。“小巷三寻”多年来关注传统技艺,创始人郑芬兰告诉我们,乡村有自己的语境,“手艺传承不能只有情怀,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怎么去谈文化?”因此“小巷三寻”一直都在手艺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同时也招募“荣誉村民”,鼓励喜欢传统手艺的都市人群前往乡村,“让外面的人来认可他们”。专注于自然农法的滨斌,也在自己的“良人园子”里采用了异曲同工的方式。他乐于将自己的朋友请到农场里来,和村里人一起交流,让他们知道“城里人就爱吃不撒农药的蔬菜”。
当乡村拥有自信,暗藏于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中的力量也将反哺给每一个人。出生于黔东南的侗族女孩杨光倩回到故乡后,便在留守儿童身上体会了这一点。“当孩子们唱起民族歌曲、跳起民族舞蹈时,身上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他们的眼神格外坚定而又明亮,这是民族文化第一次给我带来心灵的触动,也让我真正感受到文化自信带来的、内在无比强大的力量。” 此后,她所创立的“从江生态文化社”不但捐资助学,还转向文化保育、乡村社区营造,帮助当地人找回文化自信,努力让自己的故乡成为“回得去的家”。而在离黔东南2000 多公里的青海省杂多县昂赛乡,牧民已经在自然机构“野性中国”的帮助下意识到自然生态的价值,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同时,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他们也在故乡拥有了更广阔的未来。
这些案例几乎都发生在寂寂无名的小山村,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就像是一丛又一丛跳跃的火苗,让“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拥有了实实在在的人情温度。因为它们,乡村之美得以原地绽放,而且这一次,乡村拥有了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