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乡愁记录 绿水青山古廊桥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溪涧,崇峰叠嶂,屹若天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26 19:26
寿宁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洞宫山脉东麓,于明景泰六年(1455 年)置县,与浙江省的庆元、景宁、泰顺和福建省的政和、周宁、福安接壤,“控闽浙咽喉。
其崇峰叠嶂,屹若天堑,旧称东隅保障,有天造地设之奇”,历史上是“两省门户,五县通衢”,这个海拔颇高的小山城过去交通不便,当年六十高龄的冯梦龙来此当个小县太爷,留下“地僻人难至,山多云易生”的叹息。
我虽然出生在寿宁,但在成年前竟然也一直没有去过下党,寿宁因海拔高、冬日冷寒,曾有“福建的西伯利亚”之称,而下党是这个偏远小城里最偏远的所在,可以说是“西伯利亚里的西伯利亚”。如今,古村的宁静有了另一番的解读与诠释,古村的命运也由此改写。
古村的隐与不隐
下党距离寿宁县城四十多公里,位于寿宁县西部,因溪水川流不息,旧时称为“党川”。
临近下党,公路开始弯弯绕绕,但有一侧是碧绿的溪涧,在冬日的晴朗阳光下,青碧深邃,像深山幽谷里的珠宝。岸上的民居静静伫立,如油画与山水交融。
公路另一侧靠山,山林仍是碧绿,而林间有红红黄黄的树叶如霞灿烂,山间不时有流泉细瀑,叮叮咚咚,如一支清亮的歌谣,我不禁想象村落的四季:春来一定有满山的杜鹃争妍,夏日浓荫可避暑,秋季山林如染,冬日也不萧索。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 80%,空气清澈新鲜,让人忍不住深深呼吸。
青山在更远处延伸,春日在林梢隐约可见。我在一两棵树的枝头看见望春的玉兰已经开花。远远地,看到峡谷里巨石巉岩,虹桥飞架,令人惊叹。
民居是闽地传统样式,土墙黑瓦,古朴宁静。下党乡三面环山,村舍临河依山而建,层层上升,这也是福建不少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土木结构的民居,简静疏朗。虽无深宅大院豪奢门户,但在梁栱窗棂间还能见到当年修建时的匠心细节。村里有几座百年古民居,也是隐于村中,默守岁月更迭。
在引起乡土研究者和桥梁专家关注的十几年前,一本《乡土寿宁》曾对小山城有过颇为全面的描述, “寿宁县的古村落众多,其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富有很强的乡土性和地域性,具有鲜明的中国南方明清时期古建筑的风格。这里的民居、宗祠、路亭、关隘、桥梁、寺庙、戏台等至今仍保留着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在乡村荒野间闪耀着历史的光华。”
书里将有700 多年历史的下党乡作为寿宁古村落的代表之一收录。2014 年,下党乡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6 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还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
鸾峰桥的变与不变
曾经,山远地偏的寿宁因为保存有中国数量最多的木拱廊桥而被旅行者所知悉。
作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寿宁现存木拱廊桥 19 座,位居全国之首;其中4 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全国最后一个廊桥主墨师傅郑多金,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闽东浙北的廊桥带里,“寿宁廊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11 年,闽浙二省联手为廊桥申遗,寿宁共有3 座廊桥入围,其中就有下党的鸾峰桥。
鸾峰桥是寿宁19 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 年)重建,全长47.6 米,单拱跨度37.6 米,比曾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建筑中单拱跨度最大的石拱赵州桥还长 0.58 米,是世界已知单拱跨度最大的贯木拱廊桥。
整座廊桥横跨地势险要的溪两岸,呈南北走向,桥面板距水面17.2 米。北面桥台利用河岸悬崖凿成,南面桥台为块石砌筑,用3 组(各9 根)圆木与2 根横串梁木构成拱架,再用5 组(各8 根)圆木和4 根横串梁木交叠于其上,交叉成拱。桥上廊屋为四柱九檩抬梁式构架,17 开间,72 柱,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桥身两旁加雨披。廊屋中央设神龛,主祀观音。在寿宁,廊桥是村民议事纳凉社交的场所,还设神龛奉神,逢年过节都有隆重的祭祀仪式。
下到溪谷里,在巨石耸立间仰望鸾峰桥,其险其巧,让人很难想象当年的造桥工匠们如何凌空在溪涧上架起木拱,让天堑变通途。
1966 年,寿宁木拱桥修造世家郑惠福、郑多金父子受聘重新修葺鸾峰桥。2018 年11 月,鸾峰桥开启了历时6 个月的修复工程,完成了它“修旧如旧” 的一次重生。
廊桥能够完好地留存在山野间,大多是因为遗留在与世隔绝的深山里。鸾峰桥曾是附近村落乡民往来的必经之路,如今也仍是自由出入两岸的捷径,这大概是人世变迁里不变的珍贵存在。
文昌阁与饭甑岩的传说
在村落民居分布的对岸,有一岩石贴山直立水中。这块高20 余米的巨石上,有均匀的白色纹理缠绕,因为岩体中空,形似饭甑,村民们都叫它饭甑岩。饭甑是当地村民以木所制蒸煮米饭的工具。据说每当山洪暴发时,溪中激流撞击岩石,水雾便会从石腹中阵阵冒出,犹如蒸饭时散发出的缕缕蒸汽。
乡人传说这块石头有灵气,是人丁兴旺的征兆。清道光年间,下党曾经出现“五代同堂”“百口同居” 的王姓人家。福宁府知府郑家麟闻知此事,赴下党亲证后,遂“举报申详各宪大人,咨部汇题奉旌表,钦赐给匾建坊,名登省志,千载扬芳”。如今,“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国”“三槐堂”这四块牌匾仍存于村中的王家祠堂。
山上的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年间,三层楼高,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穿斗式木梁架,是下党乡王氏子弟寒窗苦读的场所。文昌阁寄托着乡民文风昌盛的愿望。从深山里走出去不容易,读书入仕算得上是坦途了。朴素的建筑与青山碧水十分和谐,而今成为俯瞰下党村景的上佳所在。
茶是乡村好滋味
下党的茶园清丽好看,尤其是云雾缭绕之时。这种茶园景色无须特意找寻,它们点缀于山间,是寻常的存在。茶叶如今亦是改变古村的功臣之一。
清顺治年间的寿宁知县李之蕃有一首诗赞颂寿宁茶之优质:“香浮竹叶观云绿,咏沁幽兰听鸟鸣。陆羽茶经曾著否?故人千里与同倾。”寿宁海拔高,茶叶品质好,曾备受茶叶专家张天福赞誉,他指导过寿宁的绿茶获得全国金奖。《宁德茶叶志》里记载着寿宁曾经辉煌的茶叶生产史:许多茶得奖,绿茶和茉莉花茶产量都高。
因为空气优良,土壤环境上佳,下党的茶叶品质也不差。坐在河岸边的茶馆喝一杯“下乡的味道”,溪流淙淙,廊桥飞架溪谷,两岸山色优美,自有与城市不同的品茶滋味。当然,也可以在住下几日,吃吃山间野菜,试试山里的应季美食。
遥看鸾峰桥与文昌阁这两座下党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以百年为时间单位,旁观着古村的变化。十几年前,著名乡土建筑保护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在《乡土寿宁》的前言里写到:“有一种文化,滋润着广阔的村野大地,这是一种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品格和香气的文化。说是‘一种文化’,其实又随民族、地区而变幻出千种风情,万种色彩。这就是乡土文化。它的厚重,它的丰富,就是我们国家历史的长度和国土的宽度。”
一个古村的厚重和丰富,总会被记录,如婉转的乡愁,永在久居樊笼的都市人的心上,也是一个想要返回自然的悠远寄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