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房子,有乡村的逻辑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设计,建筑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26 16:59
在农村也能做好设计?相比城市,农村人的观念似乎比较顽固,很难把建筑设计和乡村联系在一起。2007 年到2013 年,中国仍然处于城市扩张的时期,建筑师王灏却陆续在自己的老家宁波盖了三栋“怪房子”,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自那时起,他开始从城市建筑研究转向乡村建筑研究,也希望能将当地工匠与建筑师联系起来
在农村设计住宅,建筑师的试验场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好的建筑设计似乎都坐落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王灏在同济大学读建筑设计专业时也带有这样的想法。尽管自己出身于乡村,但在当时,他关心和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广,单体建筑设计几乎不涉及实践,因而更关注城市建筑研究。
从德国留学回来后,王灏在同济设计院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虽然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新的知识经验,但在城市做设计,往往会受到开发商的限制,庞大的流水线设计操作也令他感到厌倦,他认为建筑设计不是单一的,应该具有更多可能性。而在非标准化的乡村,每户人家几乎都有单独的土地,似乎有着建筑设计更广阔的天地。
在王灏的家乡宁波春晓村,具备一定条件的年轻人,都会回去修建祖宅。对王灏来说,这样的传统也是实现自身建筑设计理念的一次好机会,因为“建筑师想要真正成长,应该从小住宅的设计入手”。2007 年他回到家乡,从自家的祖宅入手,开始了自己的乡村建筑实践。
当时国内流行的私宅类型是洋房别墅,在乡村里也是如此。王灏在家乡设计的第一栋房子是亲戚家的婚房,完工后的房子共有三层,看起来也似乎被“切割”成三个部分:每上一层楼,房屋整体就旋转90 度,形成积木十字堆叠的效果。整体采用由外形再到内部功能、垂直建造生长的设计手法,是向城市主义致敬的一次设计。因其临近水库,这栋房子被命名为“库宅”。
完成“库宅”的设计后,王灏紧接着为父母设计“砖宅”。正是在这栋房子上,王灏才真正开始思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无论是设计方法还是建筑材料,“砖宅”都更亲近乡土,这或许与王灏的成长环境相关。王灏的父辈中有好几位木匠,从建造寺庙到木作家具都有涉猎。小时候家里建过几次房子,他就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甚至自己砌砖造了一个小烟囱,至今家里还在用。“砖宅”不仅是父母的房子,也承载着王灏的成长,因此在设计试验的框架下,他想要把乡下孩子的美好记忆也保留下来。
他首先想要保留的是老房子的红砖。在当地寻找到传统红砖后,王灏实验了梅花丁、三顺一丁等几种砖的砌法,拒绝新式装饰墙做法,而是以关注建造问题为先。这样使用红砖大面积堆砌起来的建筑,在留有手工感的同时,又不做过多装饰,具备了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砖宅建成后,整体形态将室内和室外融合在一起,在乡村低矮的建筑里也不显突兀。
设计第三栋房子“柯宅”时,王灏则将“诗意”发挥到了极致。整栋房子外观看起来是封闭的,甚至没有窗户,进入室内才能瞥见端倪—— 通过贯穿外墙的截断条“光缝”,让室内充满柔和的光线;同时“光缝”又如画卷一般呈现外围的乡村景色,在具备现代建筑风格的同时又保有中国人心中传统的诗意。
在乡下做设计,难吗?
从致敬城市建筑到回归乡土,再到脱离任何一种体系的约束,王灏的三栋“怪房子”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路子。回想起在家乡的实践,王灏认为“砖宅”是三栋房子里相对成熟的设计,同时也是他对于传统和现代建筑的重新思考:“城市主义更多偏向理论化,乡村建筑还是应该顺从乡村的设计哲学。”
在完成三栋“怪房子”的设计后,王灏开始将目光放在乡村。早在大学期间,他就接触到木结构建筑,但并没有产生特别的感触和思考。直到在乡村接触了很多老房子,重新带着问题去看待这种中国最传统的建筑结构时,王灏才意识到它也许就是中国建筑师们想要寻找的“源头”——通过空间结构去切入木结构,形成系统性,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的建筑遗产进行延续和革新。因此在2015 年,王灏和多年专注于文艺乡建的左靖一起成立了“建造学社”,真正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并结合当地乡土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但在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乡村做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设计“怪房子”开始,王灏就遇到了不少难题。村民对于房屋的真实需求与建筑师的设计之间往往存在矛盾,王灏对此的处理方式是“半吸收半说服”,必要时也会做出妥协。除却与居住的“业主”沟通,王灏发现工匠们其实非常容易合作。无论是老建筑还是新建筑,工匠们其实只专注于自己的工艺是否做好、质量做得如何。同时,因为常年专注于自己的工艺,“他们其实是一群非常有想法、有感知的人”。另一方面,木工学校越来越多,乡村工匠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建造学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传统工匠与建筑师之间的联系。这几年来,建筑学社已经形成了几个工匠群,大家可以自由沟通。对于王灏来说,这样的沟通可以保证自己的项目质量,也可以让工匠能跟其他建筑师进行合作。
过去,中国人的生活也曾富有诗意。王灏相信,距离传统最近的乡村也将在未来成为文人的“桃花源”。乡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而是要为现代人提供心灵的居所。眼下,虽然这些“居所”还只是点状分布,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可期。
海峡旅游:在研究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后,第一个真正实施研究成果的项目是什么?
王灏:宁海地区的前童村润舍,是我们实现完全木结构的第一个建筑。我们首先整理了浙东地区为主的工法,除了在建筑结构上实现了宁波地区宋代建筑的改良版,还在传统的引水系统上进行了革新。比如卫生间系统进行了改造,变成开放式,可以和外部环境进行互动;整个房屋的水渠、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都结合在一起,前后汇集成小池塘。不过,无论是什么传统的革新,都是基于功能需求才进行的重新设计。
海峡旅游:在进行乡建设计时,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当地文化?
王灏:进入和了解每一个地域都是非常复杂的,首先要对当地文化做一些相应的研究。比如我们会对当地的传统工法、水系、功能来源做一些研究,除了查阅资料,还会跟当地政府、工匠和使用者进行交流。我们现在大部分乡村建设都集中在沿海区域,江南流域的空间组织方式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它的尺度、细节和工法结合起来。
海峡旅游:为什么对于年轻建筑师来说,去乡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王灏:现在国力逐步提升,商业资本会进入乡村,那势必会产生更多新的建筑。不管是私宅还是民宿,都会形成一个长期以往的风向,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大家向往的一种新生活方式。当新的乡村建筑形成,如果有建筑师介入,就会引导得好一些,我就觉得有责任感的建筑师还是要做这个事情。在场地比较明确的情况下,资本都是点对点,相对于城市里的大型开发商来说效果比较可控,建筑师有可能真的做出比较好的作品。未来乡村会涌现很好的住宅,现有宅基地上有太多房子可以进行改造,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讲还是有无限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