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初中生历史高阶思维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个性化,创新性,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2-11 14:49
未来社会的需求将是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需要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再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未来社会的需求将是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这些变化都需要重构教育的新形态,促使学习者从知识与技能习得转向高级综合能力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15年公开出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一些花哨、灵活有趣的技巧来适应信息时代,而是教会学生利用高阶思考技能去如何成为ー个人。高阶思维培养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其中知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后将高阶思维修订为分析、评价和创造。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Perkins(1992)认为,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技术技巧上的训练结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再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幸成为新疆第一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研究的试点学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技术和思维的关系作为研究切入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1 信息技术与挖掘思维深度相结合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学生主动探求,去发现和创造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通过知识建构拉大思维的长度,拓展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设情境是重要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与历史情境相结合,可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我在讲九年级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课时,用一幅漫画《争吵与签约》,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漫画中象征国家的人及语言单独抠图下来,做成动画,按逻辑顺序先后出现,同时找一位同学朗读文字。动态效果及学生语气的变化,创设了历史情境,使学生引起联想,启发了高阶思维,很轻松地突破了难点,马上明白了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再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我用学生都知道的自由女神像图片作为导课,我设问:她哪里象征自由?有学生答出:她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罗马数字1776年7月4日,这是《独立宣言》颁布的日子。接着,我把这两处图片放大展示给学生,另外还放大了女神像脚趾的图片,她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通过这一细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感同身受当时的历史情境了,学生的思维在对图片的分析中,得出推论:打碎的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原问题、任务设置、情境创设、认知水平诊断、支架教学以及教学干预等有效教学策略帮助下,通过原有知识的深层次学习、问题解决、意义建构等知识建构过程中,使高阶思维不断地得以提升。
2 信息技术与拓展思维广度相整合
在课后小结环节,教师要抓住这个培养高阶思维的机会,精心设计问题,并且与信息技术手段相整合,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在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中,我用余光中的乡愁导入,课后首尾呼应,设计了一个课堂仿写练习:请结合对学完本课的理解,请60岁的你仿写一段《乡愁》,内容是海峡两岸问题,题目自拟。在学生奋笔疾书之时,我转着看了同学们仿写的作品,把写得好的仿写片段挑选几篇用手机拍下来,通过希沃授课助手上传到电子大屏上,等大部分学生写完后放大展示,挑选其中一篇详细赏析。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在心里悄悄地与自己的作品做对比,在思维的碰撞中燃起了一股头脑风暴。大部分学生写的是祖国统一大业即将完成或已经完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同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想要培养的家国情怀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已然植根在他们心中。通过分析,创造出自己的仿写作品,这就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使学生立刻互动交流,就使得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更具有时效性。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乡情》小时候 乡情是一张小小的通行证 我在这头 古堡蚵仔煎在那头/长大后 乡情是一张可爱的人民币 我在这头 郑氏珍珠奶茶也在这头/后来啊 乡情是一枚十足的吃货 我在那头 地道小吃也在那头/而现在 乡情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大陆在这头 台湾也在这头。这位同学解释他的作品时说,他去过台湾,也喜欢台湾的小吃,可是以前有些小吃只能办理通行证去台湾旅游时才能吃到。长大后,大陆也有台湾小吃的分店了。后来,为了吃到更多的台湾地道小吃,他去台湾生活和工作了。现在,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所以,他认为再用乡愁这个题目就不合适了,改成了乡情。在六、七分钟之内,学生能够写出符合唯物史观的仿写作品,这是深度思维的结果,是高阶思维活动的表现。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但思维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技术、资源和责任感之上,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事半功倍,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3 信息技术与拉伸思维长度相配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记忆性和检索性的工作为信息技术所承担,人们无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简单的识记,需要的是如何学会检索、操纵这些信息,学会筛选、重组和应用这些信息,以发展和培养计算机所不能的高阶思维。学生接触的互联网上的信息每分钟都在变化。使用者的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显得极为重要,而互联网就为发展这些能力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而且,还需要分析并综合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辨与别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理解和尊重这些不同点,这就给使用高阶思维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超链接获得信息后,需要使用高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信息)来进行选择,否则,面对互联网浩瀚的信息,将不知所措,甚至迷失方向。
我在上完课后会让学生针对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个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疑惑。我任意指定几个同学陈述,目的是让全班都积极思考起来,不能每次都让那几个思维活跃的同学提问,剥夺其他人深度思考的权利。在几个问题中,我挑选一个留为课下作业,下节上课时找一位同学解答。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习历史要论从史出。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每次的思考、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去伪存真以及课堂上分享观点中得到了培养。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时,有学生预习后问的问题是:一个同学的问题是:祖冲之是如何算出圆周率数值的?当时我特别欣喜,因为“科学家祖冲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能深层次地提出疑惑,而这也正是我课堂上要突破和突出的问题。我在上课时通过探究人物清单,让学生从不同层次来小组互助学习,他们对情景设置的思考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如果你生活在古代,测量工具只有直尺,怎样算出圆周率?并给出了圆周率的推导公式。他们在探讨时给出了方法:用绳子绕圆一周,展开后放在尺子上就能算出π的数值。
我又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说量出圆的面积也可以算出。但具体怎么用直尺量出面积,大家感到有些为难。这时,有一个同学说他知道一种方法叫割圆术,先通过圆心把圆平均分成六份,连接每一个与圆的焦点,得到一个圆内接正六边形,以此类推,画出圆内接正12边形、24边形,得出结论:多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圆的面积。有些学生恍然大悟,有些听得云里雾里。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后,所有同学顿时豁然开朗。算出小三角形的面积后再乘以多边形边数,就是圆的面积了。学生发出感叹:我们祖先太聪明了!当他们得知发明割圆术的刘徽算出了圆内接正3072边形面积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我告诉大家:祖冲之在此基础上,算出了圆内接正24576边形面积,学生的敬佩、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文化自信的家国情怀自然就内化于心了。
其实学生提出的很多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内容,但学生在预习中就思考提出并且自主查找解决,这是学生在认真读书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大家探究,并把课堂上的思考延伸到课前和课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拉伸思维长度的过程。学生的高阶思维会不断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在知识快速膨胀的今天,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学会如何公正、客观、理性地学习、鉴别和反思知识。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广阔、无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历史高阶思维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