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思维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办法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体制,产教融合,工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2-12 16:25
伴随高校教育体制布顿改革,一系列新型教育模式不断诞生。为了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运用产教融合的思维模式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开展。本文将从产教融合思维模式下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办法进行探究。
前言:产教融合可以说是当今教育行业的一大迈步,将产业与教育事业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穿插入产业技术,无论对学生的知识讲授还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产教融合模式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化平台。这种学校与企业相交融的办学模式地思维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着不小的影响。
1 目前产教融合思维模式下高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当前高校普遍采用学生管理模式特点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传统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在传统模式下,学校里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是通过一级学生工作处来进行统计和安排,主要涉及对一些学生工作的起草和制定。比如在5月4日开展青年节系列活动,是从学校学生工作处起草计划,然后制定相应的文案,在下发给各个部门进行落实。一级层次的学生工作处同时起对二级工作处工作指导、任务分配以及成果检验等任务。一级学生工作处和二级学生工作处就相当于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由上级进行安排,下级进行落实。下级不同于上级地方也存在于其要与学生之间做好对接工作,需要对学生的奖罚惩处进行评判,同时因为与学生之间密切联系。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的各部门(学生会,教室团队)相配合。当然除了学校学生工作处,对于一些其他的事物,学校是由教务处进行统一管理调配。二级层次还有学生的管理办公室。一般由老师带队,学生做辅助工作(辅导员、年级主任、学生助理等组成)。二者关系类似于学生工作处。教务处一般是对学生的成绩、档案、考试以及教学安排作出计划规定。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和制定者。辅导员团体不同于教师团体,他们的学历相对于较低,社会经验相对较少,这将导致在管理方面随机性很大。除了辅导员,学生会以及社团等团体组织也会对学生日常做出管理工作。但因为其团体受限于学生本身,管理水平和影响能力都有限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1.2当前学生管理模式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的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差距,文化基础不同,高考成绩不一样,甚至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这就将导致在落实到日常学生管理中各种情况的发生。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结合学生的这一现状,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因为辅导员是学生主要管理团体,以下将从三点分析当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高校辅导员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作为已经是一名成年人的大学生,已经拥有自主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自我决断并处理。所以针对于大学部门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方面的要求不再像高中那样苛刻。同时因为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往往一个辅导员需要带领许多个班级达到数百名学生,这意味着辅导员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严加管教每一名学生。这也导致了很多学校。都以“放养”的形式管理学生。如果单纯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学生实施“放养”手段并没有什么错误,然而很多老师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原本高中的他们是处于一个压力特别大,规则特别严格的环境,很多时候的学习和生活安排都是在强迫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导致学生突然进入一个比较放松的大学生活,使不上力气。这种前后二者的反差,很容易荒废高中的学习习惯,形成懒散的学习态度。而更主要的是,一些辅导员认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不需要做过多的干涉,他们有能力去控制自己认真学习,作为辅导员只需要保障正常的工作流程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即可。而恰恰是这两个角度的松懈,导致了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出现问题。
1.2.2高校辅导员对于自身定位不清晰
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定位比较模糊,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身职责内的事情。其实高校辅导员与班级班主任的职能是类似的,二者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做出正确的监督引导。不只是年轻的辅导员,对于一些与学生年纪相差较大的辅导员,因为与学生的兴趣差距颇大,不能很好的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与学生之间关系不是很融洽,从而一定程度上对自身定位有所模糊。作为高校的辅导员是要对学生的日常以及学习情况进行管理,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教育。辅导员的目标更需要着重在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从高中学习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从学习时期迈入社会,从而保证学生在青春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生活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1.2.3高校学生思想认知不成熟
伴随义务教育的进行,学生的求学生涯相较于上一辈时间大大延长。也就是说在相同年纪的情况下,上一代人的思想比现在的大学生要成熟许多。而这也意味着当今的大学生在自身思想方面。并不是很成熟。因为由高中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原本规章制度的束缚突然减弱,学生很难继续保持高中高效专注的学习态度。这也就意味着,在学生管理方面将变得更为困难。
2 产教融合思维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办法
针对于以上谈的几点问题,以下将从四点对产教融合思维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进行阐述:
2.1从教学主体出发,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现在都宣扬师生平等(不是二者地位平等,是二者关系更为亲近。)的理念,囿于传统教育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师生关系上始终无法保持平等地位,也就是许多学生害怕老师。而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就这一学生群体而言,尽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变得简单,但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自我判断能力的培养都造成极大程度的限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管理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生。所以要从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指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行事,而是二者能够以一种融洽的交流方式进行平等的交谈,进而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就好比老师跟学生划同一艘小船,无论哪一方单独用力都不能让小船前进,只有二者同时划桨小船才能前行。想要二者建立良好关系,可以从老师出发。辅导员经常找学生谈话,当然谈话内容不止局限于学习和卫生等方面,更多的应该关注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娱乐,经常性的交流,才能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有充分的了解,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共同经历过磨难,在最困难的时候相互陪伴的人之间才会产生坚固的友谊,师生关系同样如此。我曾调查过许多高校学生对于班主任的印象,大多数的回答是“一个学期见不了几次面”。排除学期开始和结束班级会议,如果没有班主任授课的话,学生想要接触班主任的机会是很少很少。这也就造成学生对于班主任并没有任何好感,一个组织领导人想要拥有威信,就必须为组织成员所拥戴,没有与学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融,学生工作的开展很难顺利进行。想要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与学生共患难。在军训时候,看望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看热闹的学长学姐们,更需要老师(学生工作者)们的辛勤问候;在复习期末阶段,同时需要老师们的加油打气,不是开个班会动员一下,而是陪着学生一起度过这段困难历程。“患难见真情”,师生情谊建立起来意味着管理工作变得更为轻松。
2.2对学生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上文介绍了学校整体的管理方法,但具体落实还是要在学生层面,也就是辅导员。而现在对学生管理常用的方法无非就是惩戒法。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决定奖惩的力度,这种奖惩往往涉及学生的综合成绩。而这种方式的管理办法,无疑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打击。这种办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效果比较明显,而对于不重视成绩的学生来说,只会徒增对老师的厌恶。所以,需要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实更多的是可以从日常的聊天中潜意识的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以一种和气的语态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评价。比如老师在查寝的时候发现寝室脏乱,完全可以半开玩笑的说:“如果下次你的寝室还这么乱的话,你就给我扫办公室。”这种方式看似没有对学生做出实质性的惩罚,但是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寝室的问题,并对此做出改变。如果在下次查寝时发现并没有做出改变,老师完全可以让他去做之前的口头约定。这种开玩笑的方式不止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讨厌惩罚,而是讨厌惩罚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会轻松许多。
2.3加强学生管理团队建设
学生层面的管理依靠辅导员,但也不局限于辅导员。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相应的学生管理团队也需要增加。所以,学校要从管理者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我们需要基本素质较高,又能跟学生打成一片的管理人员,而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只关注他们的笔试成绩。亦应注重他们的管理才能。
当然,学生管理团队不只是需要业内人士,学生亦能发挥其关键作用。最了解学生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本身,想要更好地管理学生,就需要从学生中接取力量。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优势,让学生协助辅导员完成工作,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运行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2.4定时与学生心理沟通,进行心理教育
或许单纯的看心理素质于学生管理似乎并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作为未来祖国的重要支撑,当代的大学生必须要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与学生心理沟通核对学生完成心理素质培训也是管理者(辅导员等)所兼具的任务。其实许多学生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问题,或许平常的时候不会对个人产生影响,但一旦爆发,有可能危急整个学习生涯。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上沟通和开展心理教育。
3 结语
在产教融合思维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学生群体出发,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前提,对学生管理办法进行创新和完善是必要,建设管理团队是途径,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疏导是根基。师生共同努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才会更顺利。
(作者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