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策略探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产教融合,模式,方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2-12 16:22
发展至今,校企合作的模式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企业学院共建就是目前比较具有潜力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企业学院共建水平,也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的内涵、价值、基本内容、形式等进行了阐述,并且探索了企业学院共建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职业学校开展企业学院共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程度不断提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企业学院共建也成为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是,由于企业学院共建的实施时间并不算长,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共建模式,以致在企业学院共建过程中尚且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企业学院的共建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对企业学院共建策略进行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次研究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的内涵和价值
企业学院,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办的学院,其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企业学院的招生与招工是联合进行的,而且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招生和教学计划的设计,共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出能够完全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企业学院将教育和生产这两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生产技能实践有效结合到一起,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职业技术人员。企业学院将教育和生产以最为直接的方式联系到一起,让教育能够直接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方法、手段等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教育与生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企业学院共建的重要价值所在。
2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1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的基本内容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方和企方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标准等,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校方和企方的实际情况,确保制订的计划具有足够的可行性。其次,校方和企方需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和衔接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等。再次,校方和企方应当共同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双方在教育和实践方面的优势,构建起“双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为企业学院的运行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最后,校方和企方应当共同对企业学院的办学质量予以评价,包括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内容、学生考核方式等进行评价。
2.2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形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形式包括双主体办学、股份合作办学等。双主体办学就是校方和企方均为办学主体,将企业的理念、文化、制度、新技术等融入到整个育人过程,校企双方共同享受利益、共同承担责任,以此来实现校方和企方的全面无缝对接。股份合作办学则是由校方和企方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来办学,双方按照投资比例来进行收益划分、责任划分。校方和企方共同成立理事会,制定相应的办学规划和章程,并且设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组织、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全部由双方合作进行。
3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策略
3.1 目标靶向策略
企业学院共建的目标靶向策略,就是由校方和企方协同设计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培养标准。首先,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校方本身的办学条件、特色、师资等客观因素,还要考虑到企方对人才类型、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应当对生源状况予以详细的分析,综合考虑上述多项因素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保证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校方和企方应当共同制订相应的教育培养标准,确定不同教育或实践阶段的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标准,以此来确保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运行保障策略
本次研究主要从组织、制度、资金、平台这几个方面对企业学院共建的运行保障策略进行了探索。
第一,组织保障。校企双方应当共建企业学院管理委员会,为企业学院教育教学、实践培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管理委员会应当由校方和企方共同抽调或指派专业人士组成,负责全面指导和统筹企业学院共建之时涉及的各项事务,确保企业学院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校方应当从学生处、教务处、学习办等多个部门协调人手进入企业学院管理委员会,企方则是应当从人事部、行政部、技术部、生产部等多个相关部门协调人手负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当负责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学院共建计划和实施方案等的制定,同时要对双方的权责关系予以明确,还要负责企业学院各项制度的拟定,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争取其支持来更好的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二,制度保障。企业学院共建离不开必要的制度保障,双方必须制订出详尽、科学的合作管理制度,对人才培养规格予以确定,保障企业学院运行管理之时涉及的每个细节都能够有章可循。校方和企方在企业学院共建过程中涉及的各个部门、人员等,都能够在相关规章制度的指导下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从而保障企业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资金保障。企业学院的顺利运行离不开良好的资金保障,而且企业学院共建之时,资金保障情况对企业学院的建设成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资金无法获得保障,企业学院共建的成效就难以保障。校方和企方应当从多个渠道获取企业学院共建的资金,包括政府部门的拨款、校方和企方自筹资金、社会募集资金等,并且设立企业学院共建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在企业学院共建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平台保障。这里所说的平台主要是企业学院当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这类平台主要以实践教育基地的形式存在,校方和企方应当对其建设情况予以高度重视,双方共同投入优势资源来保证其能够顺利建成和使用。实践教育基地既是校方的校外实训场所,又可以是企方的科研创新基地,只要利用得当,不仅对企业学院共建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还能促进双方自身的发展。
3.3 进阶培养策略
进阶培养策略的制定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学院能够培养出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共建要求企业必须能够深度参与到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要针对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完全迎合企业需求。企业专家要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当中,并且企方还要组织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开设必要的企业课程,并且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指导。企业通过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来保证培养出的职业技术人才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工作,并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创造,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水平提升。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双方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学校资源、学生能力等来进行企业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涉及学生职业素质、知识、技能等的培养,需要校企双方进行必要的课程调研分析,对企业用工需求、岗位要求、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等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并且形成清晰的课程核心建设思路,以便为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场地建设等提供指导和参考。
3.4 多元评价策略
企业学院共建应当采用多元评价策略对办学质量予以评价,评价方可以由校方、企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组成,这种多元评价的方式可以确保评价的公平、客观,从而提升其可信度。具体的评价内容应当涉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文素养培育、职业素养培育等多个方面。此外,企业学院共建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评价之时,不能单纯采用结果性的评价方式,还要结合过程性的评价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在评价过程中还要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3.5 产学研优化策略
产学研优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人才是产学研优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企业学院可以通过从外部渠道引进优质人才,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育等方式来提升人才质量,为产学研优化奠定基础。其次,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或者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产学研体系涉及的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包括产权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为其进一步优化提供制度保障。最后,积极获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实现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确保产学研结合的成效。同时还应遵循产学研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尽量减少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
3.6 跟踪反馈策略
企业学院还应制定跟踪反馈策略,据此对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予以适当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企业学院办学水平的提升。首先,可以让企业用人部门对企业学院培养出的员工在岗位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并且给出具体的评估意见。其次,组织开展毕业生座谈会,将企业学院的毕业生集中起来征询其意见,了解其在正式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知识技能有哪方面的欠缺等,然后对座谈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梳理出反馈信息。最后,还可以通过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来整理出反馈结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目前职业教育行业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而企业学院共建也成为当前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模式,为了保证企业学院共建的效果,校方和企方应当注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企业学院共建的相关策略,从目标设置、运行保障、进阶培养、办学评价、产学研优化、跟踪反馈等多个方面来寻找促进企业学院共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