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音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运用分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通识,音乐,教育
  • 发布时间:2021-02-11 14:53

  通识音乐教育是对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阐述了其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作用,并根据其现状分析,梳理了几点实践应用途径。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主要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综合素质突出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优质的通识教育,而通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1 通识音乐教育对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方面,很好地顺应了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所提出的美育需求。随着现代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就更加注重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而通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提升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还能于无形之中培养一种职业能力,同时还能使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另一方面,是我国高校美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识音乐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的重要作用,而音乐是一种完全不受国界、民族、语言等条件限制的现代艺术表达形式,能够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 通识音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教化素养

  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干预和心理感受,因此,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可以利用通识音乐教育,将积极的、正面的音乐文化审美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进取的品质。与此同时,通识音乐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调和剂,让他们的学习生涯不至于太“学术”。

  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压力,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需要及时的疏导。听音乐就是很好的方法,一个正面的音乐能够带领学生走出低谷。当然也有的流行音乐歌词虽然深受学生喜欢,但是内容可能不适合学生,太过负面的音乐也会影响学生的三观。而高校的音乐通识课是为了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希望学生在音乐中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音乐是治愈生活的良药,在悲伤的时候听一首欢快的曲子,在孤单的时候听一首激昂的曲目,都有助于学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在心中也会更热爱生活。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欣赏的活动,在选修课之余举办相应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去接触音乐,而不是只在嘴上说说。积极的音乐审美能够让学生更加阳光、积极向上。音乐对于素养的教化不容小觑。

  2.2 教化思维

  首先,音乐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感受生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例如合唱表演能加深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研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次,音乐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获取新知识,因为音乐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例如我国人文历史知识、西方文化知识等,从而形成更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音乐教化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发展,也能够让学生有“求同存异”的思维。第一点开拓思维,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风格音乐的欣赏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感受。学生能够有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了更强的观察力,通过音乐的旋律体会整体的规律。这些也都有助于学生运用到日常学习中,能够让他们更有创造性的去学习。第二点,每个人对于音乐欣赏的角度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理性的去看待审美风格。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性看待观点的差异,学会接受别人的观点,也能够向别人阐释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由此可见音乐对思维的教化作用很大。

  2.3 教化品格

  音乐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避免出现盲目追捧的现象,而音乐价值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大众的三观和音乐发展趋势造成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有不少高校民族合唱团、民乐团在国际音乐赛事上露脸,并且屡屡获得不错的成绩,进而让更多高校学生和民众对民族音乐文化树立自信和自觉意识,并进一步养成具有文化自信的创新品格。

  音乐价值观也是人生观的折射,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欣赏其实是与内心相互对应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既能够让大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三观。在通识课中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加入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流行音乐固然动听,但是传统音乐更能让学生发现音乐之美。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音乐价值观融入到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的认识和提高,有助于品格的完善,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创造性人才。

  3 通识音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应用现状

  3.1 对通识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安排情况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音乐公选课,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例如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甚至部分学校提供的选择也只有一门或者两门,也就是说学生很大程度上没法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课,即便选了也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因此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3.2 通识音乐教育教学严重滞后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的音乐公共课程设置都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与此同时,采取的教学方法也相对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3 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普遍不高

  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存在文化课取代音乐课的现象,因此,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缺少了长期、良好、系统的音乐学习,这也是致使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多元文化和网络会对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观形产生不良的冲击。

  4 通识音乐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途径

  4.1 创新教学模式模式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敢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避免传统的只注重对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理论知识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能够减少理论知识自带的枯燥属性,更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选择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教学内容;第二,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文化内涵、学习知识相贴近的教学内容;第三,要选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内容。

  4.2 整合音乐课程结构

  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知识的载体,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音乐专业知识,也包含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设计音乐课程结构时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形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参与性原则。音乐是一种注重个人内心感受的形式,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进而全身心去欣赏和感受音乐教学内容。第二, 情感性原则。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轻易地就触动人们的心灵,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情感性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三, 鼓励个性原则。即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成长为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性人才。

  4.3 丰富音乐实践教学

  音乐其实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不应该将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束缚在对理论的认知层面上,而是使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音乐的魅力,理解并应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和创新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合唱或合奏性质的表演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还能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还可以利用各种节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机会,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利用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等活动,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表现的舞台,还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参与音乐表演的热情。

  4.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通过音乐,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面的、综合的。例如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解读,可以了解到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信息、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从而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还能使他们的艺术修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艺术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音乐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自然也不例外。例如,不同的人往往能从一首音乐作品或一场音乐表演中,体会到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缘于音乐作品能够给人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还能培养和提高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从而促使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识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高校应该加以积极推广和应用。具体实施途径有但不仅有笔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几点,需要高校根据实践表现来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究,以真正意义上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助力。

  (作者单位: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