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 智慧理答——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优化路径探索
- 来源:教育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思维品质.初中英语.课堂提问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23 10:28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培养思维品质的方式有很多,而提问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方式,对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视角,结合初中听说课例,探究如何从教师课堂提问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出色的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催化剂”,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反之,如果教师设疑提问不当,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乃至感到索然无味,自然整个教学的质量也就比较低。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主观思维。
一、问题扫描:当前提问指向性分析
虽然课堂提问对对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每个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提问的运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储备不足,缺少引领。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对于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认可度,但对思维品质认识不够全面,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相关理论储备不足,因此无法将培养思维品质的理念融入问题设计。许多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缺少提问的艺术,不能真正问出有水平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提问缺乏实用价值。
2、问题大量,思维量低。教师的提问缺乏对分析、推断、批判、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多提问停留在识记、理解层面,分析、评估、创新层面的提问数量较少。大部分老师经常使用的提问类型是展示型问题,很少设计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尤其是一些低水平的如“yes or no”或“true or false” 这样的封闭性问题太多。虽然这类问题也多半能产生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的热烈场面,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热闹,并没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也无法培养学生真正富有个性的思考与回答。
3、师满堂言,忽视主体。课堂提问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目前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占据了课堂提问的绝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提问的对象,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在培养思维品质的理念与实践之中。
二、形成艺术:课堂提问的四大前置性预设
教师提问是听说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高度重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发挥有效提问的作用,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演变成自身的一种教学艺术。具体来说,我认为成功的课堂提问教师自身还需注意如下几点:
1、转变理念,以学定教。为了提高课堂提问智慧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技能的构建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转换视角,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从学生的视角正确判断教学难点,合理规划教学目标。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提问理论知识,强化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抠知识点” 必然成为“救命稻草”。其次,教师应将自己塑造为终身学习者,提高自身听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环境基础。
2、及时反馈,积极强化。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在乎,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以后多半急于知道对错,因而教师需要及时评价,问答有错的,耐心等待,循循善诱,尽力为学生搭桥铺路,启发诱导,使学生“独立”地说出较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创新性的回答应适当重复,慷慨地给予表扬,也可把学生在回答中的用语或观点引用到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
3、强化反思,循环提升。教师每次上完课之后,首先要对课前设计的问题进行反思,判断这些预设的问题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对重难点的教学是否起到了辅助作用,以及有些提问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其次要对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落实进行反思,包括对反思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提问的指令是否清晰,以及反馈在追问、反馈或其它方面的情况。
三、改变设计:课堂提问的四大优化路径
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力求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的塑造。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提问,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多提一些能够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创造性问题,少提一些机械的记忆性的问题,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针对课堂听说提问的现状,我认为在初中英语的听说教学模式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一些课堂提问策略:
文本解读,精准提问。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使所提问题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潜力。同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当合理把控整堂课提问的数量,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例,明确听前、听中和听后分别要提什么类型的问题,以及在每个环节要提什么样的问题来发展学生思维。以外研社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M9 “Friendship”Unit1 为例。在“听前”阶段,设计参考性问题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friendship?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该如何解决友谊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在总结的过程中,结合语境讲解本课生词,以帮助学生后续的听力理解。在“听中”阶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展示性问题1.Why does Lingling make this call? 2.What is Lingling’s problem? 3.According to the Helpline,what’s the cause for? 4.What advice does the Helpline give? 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话的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这一逻辑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听后”部分,参考性问题1.How to help a person in trouble? 让学生回忆对话中专家帮助玲玲的过程,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否已经把握对话的逻辑性。参考性问题2.How can we keep friendly for a long time? 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友谊,让学生意识到友谊的珍贵,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和朋友相处,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2、凸显主题,启发提问。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由学生思考、探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外研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M3“Heroes”Unit1 导入部分,把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Deng Yaping?(学生反映:表情茫然,不知如何作答,课堂沉闷鸦雀无声。文本Deng Yaping 与学生生活和兴趣相隔甚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所以当教师让他们讲出有关Deng Yaping 的知识时,必然会造成学生无声的回应)改为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a famous sports hero--- Deng Yaping?(学生反映:学生踊跃提问期待对Deng Yaping 有更多了解。What sports did she take part in ? Why is she so famous?... )换个角度引导学生,把“你知道什么?”变成“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自然地跟随老师进入文本,一步一步解决了自己疑惑,这是非常成功的导入,是高质量的有效提问。
3、把握时机,机智提问。情景教学是激发学习英语兴趣和培养听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设置的实行不仅关系到英语听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决定思维的发展程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通过提出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12“Western music”Unit1 为例。通过听音乐区别不同音乐的情景设计,讨论各类音乐的特点及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自然带出本课时的核心语言之一,即对音乐的评价和不同感受。
T: Have you heard of this kind of music? S1: Yes,I have.
T: What kind of music is it? S1: It’s.....
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S1: It’s loud./It can make me feel...
不同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感受。T: What kind of music does he/she like best? How does it make him/her feel? 引发学生了解同学朋友音乐爱好的欲望。当然,话题创设应体现真实性。真实的情境设置可以通过图片、假设的问题、视频等进行。同时,情境中的提问要适合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并引导学生向最近发展区迈进,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