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双想能力” 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所说的“双想能力”, 指的是联想与想象能力。联想是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而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 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部编版教材专门设了一个以“联想与想象” 为主题的单元,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分别是《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编者精选了童话、诗歌、神话、寓言等极具联想性与想象力的经典作品作为学生的阅读范本, 并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

  笔者在教学本单元时, 把教学目标定为: 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掌握正向、反向、创新三种思维方式; 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 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表达更生动; 培养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的习惯, 激发阅读诗歌和科幻小说的兴趣。重心放在思维训练与写作练笔上, 旨在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同时注重写作习惯的培养, 推荐阅读优秀的诗歌、科幻小说, 意在提高其文学审美品位。

  一、教学过程

  1. 猜一猜, 导入新课

  一位诗人为一个自幼失明的乞丐写了一句诗: “春天就要来了, 可我不能见到它。” 通过这个故事, 引出爱因斯坦的名言。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通过具体的故事, 让学生意识到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的巨大作用。同时, 精选一句诗来导入, 也为后面推荐读诗作铺垫。

  2. 辨一辨, 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明晰“联想” 与“想象” 两个概念, 笔者举出《天上的街市》中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诗句, 然后出示一则日常对话短文, 让学生判断哪里是联想, 哪里是想象。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并能辨析两者的不同。用经典课文来举例, 学生能较快理解, 用生活常见情景来做小练习,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也能让其更明了概念。

  3. 说一说, 思维训练

  先让学生思考: 围绕“伞”, 你联想到了什么? 如从一把撑开的伞, 引导学生观察伞的形状, 学生就联想到了蘑菇; 引导学生说伞的作用, 学生就联想到了遮挡风雨, 进而联想到抽象的保护伞。这是相似联想。再如从一把撑开的伞, 引导学生联想到母亲在雨中为我撑伞这件事, 进而想到深沉的母爱。这是相关联想。相似、相关联想都是正向思维。再引导学生从伞的作用出发, 明白它能遮挡风雨, 但反之也会阻隔阳光雨水, 进而联想到父母溺爱, 孩子被过度保护着。这是相反联想, 是反向思维。随后抛出第二个问题: 看着“伞”, 你能创造出一个新形象吗?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分享自己创造出的新形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这里以“伞” 为例, 让学生掌握正向、反向、创新三种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相似联想以及“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 的相关联想。提醒学生, 在走入“死胡同” 时, 不妨做相反联想或想象。一节课, 学生也许只能了解联想与想象的方向, 如能常借助日常生活的事物, 用思维导图来做以上的思维训练, 也许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

  4. 写一写, 放飞想象

  写作练笔的第一环节是观察、品尝橘子。首先让学生细心观察一个橘子的大小、形状、颜色, 然后剥开橘子皮,观察橘瓣的形状、颜色, 最后每人吃一瓣橘肉, 细品味道。第二环节是仿照例子, 续写句子。给出例子: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让学生仿写“整个橘子, 像……” “剥开的橘, 像……” “每一瓣橘, 像……” “吃进嘴里, 像……” 等。第三环节是入境, 续写情节。设置情境: 一同学趁老师在板书, 低头偷偷吃起了橘子……

  要求学生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 续写一个不少于200 字的文段。设计意图: 三个环节的设计, 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 先观察体验, 再写单句, 后写片段; 遵循人类的思维规律, 直觉与形象思维在先, 逻辑与创造思维在后, 四个句子的设计是由外到内, 由视觉到味觉; 期间注意设置具体情境, 让学生愿意动笔写, 同时注意提供支架, 让学生明确怎样写。三个环节, 解决了“愿意想” “怎样想” “想什么” 的问题, 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进行写作练笔, 真正提高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5. 读一读, 日积月累

  向学生推荐一些新颖别致的现代诗歌。如刘大白的《秋江的晚上》, 姜二嫚的《灯》《光》等。还可推荐令人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 向学生展示《三体》中“魔法黑伞” 的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 这把黑伞, 究竟隐喻什么呢? 地球文明究竟如何应对三体人的毁灭性打击呢? 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 模仿借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旨在激起学生多读优秀的诗歌、科幻小说的兴趣, 积累和学习新颖别致的意象和表达, 将前人的经验方法自觉或无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环节, 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理解以及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后思考

  1. 教师需要搭建支架, 助力解难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理论, 即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重叠区域为“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效果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 他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一区域存在于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 提供学习支架就是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获得发展。在学生不知“怎样想” “想什么” 时, 教师要适时提供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展开写作。写物, 抓住物体的特点、形态、气味、大小、颜色、声音、功用, 再进行相似、相关联想。写景, 调动人的五觉, 即眼(视觉)、耳(听觉)、口(味觉)、鼻(嗅觉)、手(触觉)。写人,添加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写事, 交代清楚六要素, 中心事件详细写, 结尾议论抒情升华。还要带有明确的目的去写事, 或写人, 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或抒情, 如《背影》; 或说理, 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 或综合有之。

  2.学生需要贮备丰富的知识信息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想象力和创造力与人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要使联想和想象更丰富、深远, 人的大脑必须贮备丰富的知识信息, 才能有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其一, 细心观察, 用心体验。现实生活是想象与创作的源泉, 细心观察,用心体验, 应是作文的起点, 但与小学生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心与兴趣相反,初中生往往对身边的事物司空见惯, 视而不见, 写起习作来, 容易犯矫揉造作、生搬硬套的毛病。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在细心的观察与用心的体验中积累素材, 为联想与想象提供可能的必要条件。

  其二, 广泛阅读, 日积月累。个人的直接积累, 终究是有限的、狭隘的,而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捕捉鲜明的形象, 间接积累知识信息, 则是无限的、广博的, 能极大地打开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当学生为作文中新奇的比喻、拟人句发愁时, 教师不妨推荐学生多读诗,积累新颖别致的意象, 多模仿、借鉴。而多看优秀的科幻小说, 也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日后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黄铭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