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 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中山市小学科学教师兼职教师多,专业对口的非常少, 教师整体科学素养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通过跨学科、跨学段聘用初中优秀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专业导师引领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可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专业不对口、科学素养低等问题。

  一、回归课标, 拓宽视野

  小学科学知识选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 这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领域。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 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

  前不久, 笔者作为导师听了五年级上册《种子的传播》一课。授课的李老师首先播放蒲公英借风传播的视频, 引入新课; 拓展活动时, 李老师以松果为例, 列举了松树如何靠动物传播种子,先出示了松果的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认识松树的种子———松子的形状、结构特征, 接着播放松子传播的视频。

  看完视频后, 李老师引导展开小组研讨交流, 总结动物传播种子的规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 “自然界还有哪些通过动物传播种子的例子?” 同学们通过研讨后, 有的说: 人们在吃西瓜时, 吐出来的西瓜籽就可以传播种子;动物吃桃子、橘子后, 排泄物里的核也可以传播种子……整个过程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顺利进行, 眼看着要完美收官, 突然有个学生问: “动物拉出来的种子能吃吗?” 老师对这个“不和谐” 的提问感到恼火, 大声训斥这个学生故意捣乱。

  课后, 从导师制的视域出发, 笔者给李老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 教师要是能扎根生活, 坚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就会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这个道理。这种用生活中的科学来唤醒学生好奇心的做法, 有利于提升思维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教师除了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 尤其是科学教师, 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因为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 教师应珍惜它,更不能扼杀。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博览群书, 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

  二、综合探究, 教学相长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和整合, 如在科学课中融入语文、数学等各学科内容。由于不少学生不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科学知识, 为此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研讨、交流, 学会用准确、连贯的科学语言来表达科学的规律和思想,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探讨真理, 培养学科融合运用能力等。

  由于专职科学教师较少, 科学素养较低, 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感到困难, 也因小学本身缺乏科学骨干教师的引领, 如果按常规启动“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优辅弱的做法, 比较难以实施。因此, 笔者组织课题组进行跨学科、跨学段的集体研磨课例活动, 聘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导师指导小学科学学员。导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单学科的针对性指导, 如《母鸡生蛋了》一课, 让初中生物老师做导师, 专业指导学员有序地观察鸡蛋, 能发现卵的细微结构以及根据卵的结构特点猜测各部分的作用, 并学会用查资料的方式获取小鸡孵化过程的信息; 《电路的研究》一课, 则聘请物理教师做专业导师, 引导学员通过任务单来设计实验探究思路,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导师与学员之间围绕共同实践任务, 开展对话、交流、研讨, 在行动研究中互学互促。而来自不同学校、拥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走在一起组成教研共同体, 有利于进行课堂教学综合探究, 促进科学教学设计的综合构建, 从而达到导师与学员教学双长的目的。

  三、导师引领, 创新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教师首先要有一手创新的“绝活”。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 从内部打破是生命。科学教师更要不断的自我革新, 才可以破壳而出, 破茧成蝶。

  现有的教科书中有些实验已经陈旧, 落后于时代, 部分实验实施时, 存在成功率低、效果不稳定和不佳等问题。这种现状如不加以改进, 很难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充分实现实验的教学功能, 课题组导师引导学员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改进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师马成海指导学员董夏自制教具 “声音高低探究仪” 时, 用具体的数字来反应物体振动的快慢, 通过数字的比较得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纸片振动次数=齿轮圈数×齿轮数,或直接比较齿轮转动圈数, 从而判断物体振动的快慢, 符合STEM 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特别是数学思维。该创新实验教具获2020 年中山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一等奖。在指导学员进行创新实验设计时, 导师个人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马成海的“肺活量训练器”, 获得2020 年中山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一等奖。

  此外, 笔者指导学员吴锦华自制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改进” 创新教具, 通过改用一个40℃的温控开关,外加一个发光二极管和温度计以及温变油墨解决了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 该创新教具获得2020 年中山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二等奖。

  近几年来, 课题组采用聘用初中优秀的理化生地等学科专业教师引领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通过师徒集体研磨、同课异构、个别辅导、个案研究、专题培训等方式, 构建了一条助推本地区小学科学教师快速成长的道路, 缩短了兼职的、非专业的小学科学教师成长周期, 探索了本地区非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从而带动区域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发展和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 规划课题“基于‘导师制’ 引领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2019YQJK35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韦英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