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的德育与教学改革初探

  新高考综合改革是一次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变革。根据新高考的精神和要求, 我校重新对德育和教学进行顶层设计, 积极推进德育和教学改革, 确保新高考的精神和要求能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

  一、深化德育改革, 聚焦立德树人 1. 淬炼师德, 提高师能。教师的师德与师能, 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只有名师展风采, 才有学子竞风流。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既明道, 又信道,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既言传, 又身教, 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既教书, 又育人, 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既传承, 又创新, 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2. 四个机构, 协同作战。原有的德育机构是由政教处、年级长、班主任三级组成。而在新高考综合改革下, 德育内容增多了, 原有德育人员不胜负荷。为此, 我们相应地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学生发展服务中心三个服务德育的机构, 有侧重地协助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让德育与实践相结合。

  3. 三维管理, 管育并重。德育工作既要多渠道地进行培育和浸润, 又要点线面进行管理。我校实施“三维管理体制”: 学生年级长制、行政班级制和任选科班制, 做到管育并重。

  4. 三大序列, 立德树人。要落实 “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五育” 俱全, 内容充实。否则, 就是不健全的教育, 是“瘸腿” 的教育。

  二、深化教学改革, 聚焦学科素养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 教学改革既要所有学科集体联动, 全面育人, 又要各学科不断把改革往纵深推进。

  1. 三线联动, 全面育人。三线是指九个学科、四个术科、课外补充。

  “三线联动, 全面育人” 是指九科主动,重点育人; 四科配合(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四科), 加强育人; 课外补充(课外开展各类劳动和比赛活动), 深化育人。

  2. 四层四翼, 贯穿课堂。九个学科的教学, 要严格按照“四层”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和“四翼”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要求进行授课,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优化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3. 三必三不, 成为常态。教学上要遵循“多则惑, 少则得” 的教学理念, 要求课堂容量要恰当。三必三不,要成为常态。“三必讲”: 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 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 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三不讲”: 过易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 过偏的问题, 不符合考纲要求、思维怪诞的问题不讲; 过难的问题, 超越高考题难度、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三、破解改革重点, 确保开花结果

  1. 三年规划, 全程备考。我们把三年高中全程备考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如下: 高一学年是夯实基础阶段, 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状态,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狠抓学科基础; 高二学年是选科分班阶段, 让学生学会选择, 描绘人生蓝图, 迎接合格性考试; 高三学年是特长发展阶段, 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提升学习力, 迎接春季和夏季的高考、选择性考试。

  2. 三大原则, 精确选科。指导学生在选“限选科” 和“任选科” 时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以专业为导向, 先了解自身的思维特点, 明确未来专业发展方向, 再了解高校专业选科, 以精准匹配高校专业; 二是以实力为依据, 选自己最适合的科目, 力求做到扬长避短; 三是以兴趣为标杆, 浅层次的喜欢不等于真正的兴趣, 必须将兴趣的持久性和自身的学业成绩定位相结合, 让学生考上实力相当且符合志向的理想大学。

  3. 三次摸底, 科学分班。我们根据本校实际, 结合学生的特点, 采用 12 种组合, 每种组合, 就是一个行政班。为了科学分班, 我们先后召开两次级会和家长会, 对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内容、要求都进行详细解读, 并进行了三次摸底。通过大数据处理的办法, 把两个学期的四次阶段考试和江门调研考试, 按一定的比例计出各科的排名成绩, 供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作选科参考。我们强调家长、班主任在选科中只当参谋角色, 一定要把选科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 为学生选科提供了充分的参考资料、思考时间和自主空间,确保科学分班。

  责任编辑王思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