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发育测查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 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 定期对幼儿健康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及时向家长反馈结果。本文拟结合幼儿园实践现状探讨其运用策略。
一、关注未来取向, 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发展
当下某些幼儿园以体质发育测查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 以机械训练为唯一方法, 显然是滞后而有害的, 不利于培养幼儿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无法激发甚至会损害幼儿喜爱体能活动、培养运动习惯的内驱力。体能活动并不只是为了增强幼儿体能, 也应该关注其他领域的目标,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在应对当前无限的信息爆炸与幼儿有限的时间的矛盾中, 教育应该关注其核心经验, 注重核心经验的全覆盖与迁移拓展, 注重目标之间的渗透和整合。显然, 以五项测查项目为唯一锻炼项目, 以不达标项目为加练项目的做法,投射出幼儿园对幼儿动作发展理解的局限性, 其假设是“题海战术” 能够有效促成幼儿体能发展。
二、关注学习过程, 支持幼儿多元路径发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1. 动作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园教师不是体育教练, 幼儿体能锻炼的目标也不应该是竞技, 而应是启蒙。对于幼儿不达标的体能项目, 我们不仅要看到其身体基本动作, 如走、跑、跳跃、投掷、攀登、钻爬等, 更应进一步关注的是支撑这些动作的身体素质, 包括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以此类推, 体能活动应该覆盖全部身体动作的发展, 越是薄弱, 就越说明幼儿园或者班级忽视了某些部位的锻炼。
2. 资源开发的整合性
测查结果不仅可以给班级教师提供导向信息, 也可以给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层提供诊断信息。如通过综合分析全园测查数据, 从中提取各班共同的薄弱项目, 进而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一方面, 可分析全园的场地和器械,综合考虑班级幼儿的情况、户外空间特点等, 重新规划全园场地, 重新分配器械, 制定运动场地分布图及分区器械投放安排表, 推进体能活动有序、有效。
另一方面, 可依据关键体能梳理现有材料适宜开展哪些类型的游戏, 把关键体能分布到各个区域。如在均衡的过程中, 发现悬垂、攀爬等上肢力量的锻炼设备较为缺乏, 幼儿园在后续的设备及运动材料添置中可重点关注, 而如何开发材料的多样玩法、安全站位点、安全指导等, 则是需要在教研的过程中继续完善改进的问题。
3. 游戏创设的趣味性
情境创设是增加体能活动趣味性,让动作锻炼目标变得好玩的重要元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以“单足立” 项目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秋游的场景, 代入幼儿对秋游活动的期待, 以不同的场景设置途中的障碍, 如在“秋游” 的过程中设置徒手通过小桥(面积较大的平衡木)、走钢丝(面积较小的粗绳子)、踩着石头过河(不连续的平衡步道) 等不同障碍,也可改变情节, 如下雨了, 让幼儿自主寻找遮雨的工具, 举物走平衡等, 过程中可不断提高难度, 引导幼儿完成不同水平的平衡动作练习。
三、开展多元评价, 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
体能测试结果更应该作为发展导向, 不应成为测试标杆。动作发展需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经过周期性长时间的学习而逐步积累、逐步发展而成的, 教师应当高度关注发展的过程,做到“心中有目标”, 引导幼儿在现有水平上循序渐进地向着目标的方向发展。在过程中, 通过活动观察、家长反馈、幼儿自评等多种形式掌握幼儿发展的动态过程。
正向运用测查结果, 可采用纵向评价的形式, 强化幼儿对进步成就的体验, 激发其继续锻炼的意愿。同时, 也要提供自我管理的环境, 帮助幼儿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学习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家庭中自主创造条件进行游戏。
责任编辑王思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