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思想政治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学,教学,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4 21:12
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 同时, 需要学生多关注时事政治, 增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 提升思想水平。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应该采用何种有效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政治教学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分析
1.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素养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正确思想观、价值观, 它反映了人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学者研究发现, 2003 年之后,思想政治素养问题的研究文献增长迅速, 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研究重点。(宗钰、邹放鸣、王作亮,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素养问题的图谱镜像研究》)
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方向偏离。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 是由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要素决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素养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丰富。死记硬背教育模式的典型特征, 就是抄好笔记回家背, 这样, 只能掌握词句, 而不能理解原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其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看法。对名词、术语、概念“找不着东南西北”,对复杂社会现象“一知半解”, 对事物未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无不体现出政治教学的本色和深层次的实践内涵的缺失, 而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念构建、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的发展也处于滞后状态。
“牵强附会” 的生搬硬套导致思想政治素养课堂落实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 我国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不少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师顺应潮流, 尝试将素养培养落实到教学中,希望学生能更好地养成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有研究发现, 某些课堂素养培养的落实是错误的, 甚至是教师为完成课堂环节而牵强附会地落实的。(赵梦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对课标解读不透彻, 未能深入研究政治教科书内容, 课程目标制定不合理, 没有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探索与创新。
2. 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该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之一, 包括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 通过提升创新素养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创新理念, 熟悉创新策略, 掌握创新方法, 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李蓓、张学毅,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中学政治教学不仅应该科学、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自觉创新思考,培养和锻炼创新能力。然而, 目前学校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教师和学校过度重视以“教师讲, 学生听” 的理论传授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校内课外活动以及校外实践活动有所忽略, 且长期将三者割裂,只传授知识, 不能联动激发学生积极性以提高其素质。不可否认, 重视基础的知识传授型课堂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性知识“知其然”, 应付考试也能获得不错的分数, 但是收获的大多是陈述性知识, 学生往往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旦要求他们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便无从下手。
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形式局限于传统试卷和标准答案。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的传统考核方式, 很大程度上是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加之, 部分学校忽视了学科的独特性, 未能采取更好的考核方式。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研究更具内涵和意义的知识,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根据实际情况, 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真实观点, 以展示学科素养。学校需要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考核的合理机制,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关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理论分析
1. “三观” 教育要求下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内容分析
“三观” 教育是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基础。“三观” 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依据, 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德育工作, 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明确要求落实 “三观” 教育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主体责任。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要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同样规定高中生应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 让中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 是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把正确的“三观” 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抓好政治教学,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观” 教育指明了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工作重心。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功能在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辩证思维, 强化理性精神与政治认同。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 具有独特价值。德育需要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加持而实现, 助力立德树人。
2. 孔子之“道” 启示下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理念分析
孔子之“道” 对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有理论启示。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位置, 主张以德行为本﹑学文其次,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不主张他的学生仅仅掌握处理某类具体事务的技能, 他的最高追求是“治道”, 而非“治术”。(韦晓光, 《师表之言的启迪———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这样看来, 培养思想政治素养不仅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应有的价值取向, 更是培养一个人对社会面貌、核心价值、国家建设的真挚情感、辩证看法和理性认同。
孔子之“道” 对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有实践启示。孔子强调知识、思想学说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机统一(田华银,《孔子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其“道” 鼓励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来锻炼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从而实现情感共鸣、理论内化、行动自觉的做法。
三、中学政治教学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策略
1. 加强教师培养, 夯实师资基础,强化引领力量
中学政治教师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年的培养者, 其思想政治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政治现象的看法以及政治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根据新课改的内容树立科学的、创新型的教学理念, 顺应新时代潮流, 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对中学政治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更要对其中的内容和深层含义有正确的把握, 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去讲解, 这样才是对学科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引导其做一个有正确认知和见地的人。例如关于“南海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等方向进行思考, 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培养其爱国情怀。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教师政治素养以及其他方面的全方位培养与考核, 加强教师对于国家事务以及时事新闻的分析能力, 让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利用高科技优势, 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
相关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要形成合力, 共同打造现代化学校。校内要配置相应的数字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室。教师要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 在课中灵活穿插音频、视频来带动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转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印象。
转变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翻转式课堂等新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培养质量。同时, 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兴趣, 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以活跃课堂氛围。例如, 对于教师提出的某一个社会现象, 学生自行组成两个队伍进行观点阐述, 教师予以适当引导, 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白一个社会现象背后所包含的社会意义以及社会问题,以及思考作为不同主体应如何解决问题, 应该持什么样的观点看待某一个社会现象, 等等。
3. 坚持学生主体, 注重个体差异,增强实践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其发展需求来开展课堂教学, 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并适当地参与学生的思想调节过程, 给予适当的点拨, 做到因材施教。
注: 本文系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区域教学模式本土化的变革实践” (项目编号: LSJGZB1810) 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