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岛城,依海自在生活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岛民,岛屿,岛城
  • 发布时间:2021-06-20 19:13

  五月中旬,我们从炎热的南方飞到定海,走出机场的刹那,岛城舒适的体感气温就让人放松了下来。定海摄影协会主席曾其龙是土生土长的定海人,聊起在岛城的生活,最先提到的也是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还有那每日三餐都离不了的海鲜。这两年他开始拍摄身边的生活日常,挖掘定海本土题材,还在自己的“浪潮摄影俱乐部”开设了系列摄影课程,指导定海的摄影爱好者们关注身边日常,拍摄主题性的岛城生活。海岛岛民、海上的士、沿海渔民、晒鲞人,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了他们与岛相伴、与海相依的自在生活,原本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也因拍摄记录而变得愈发立体鲜活。

  最后的岛民

  定海一共有128 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小岛上的水电和生活资源相对匮乏,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提高小岛居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实行“小岛迁,大岛建” 的政策,原来居住在小岛的岛民大多搬走了,有的小岛因此变成了空村,或只剩下少数岛民居住。

  曾其龙从事摄影三十多年,这些“最后的岛民”一直是他想要拍摄的人群。“我现在就想多挖掘定海周边原始古朴的题材,像是‘最后的岛民’,否则人们从海岛上搬离,空村以后慢慢会被树木和藤蔓覆盖变成荒村,最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村子就会完全消失。”

  我们乘着“海上的士”来到定海南部的摘箬山岛,拜访曾其龙这次作品拍摄的主人公老陈。下船登上小岛一路走进,沿路的滩涂上爬满了红旗蟹,周边低矮的民房已经人去楼空,雾气笼罩之下就像一座孤岛荒村。“这是一座拥有死火山口的小岛,划分了东岙、北岙、西岙三个自然村,原有200 多户,上千人口。‘小岛迁,大岛建’之后,岛上居民陆续搬迁到定海城里或附近的盘峙岛,剩下的要么是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要么是没有能力在其它地方谋生的人。”

  当时曾其龙为拍摄火山岩来到这座小岛,偶然走进位于东岙的老陈家,三间堆满树根的瓦房引起了他的注意。定海有句俗话说:“盘峙饭光(南瓜),大毛荞头,摘箬山柴株(树根)”,指的就是摘箬山的树根很特别。老陈是摘箬山岛的护林员,在山上遇见因台风或山洪爆发而倒地的大树,就会拾树根回家,十多年来收集了满满三间屋子。

  2005 年,曾有旅游公司来摘箬山岛开发过,老陈也当了两年义务导游,向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后来旅游事业不了了之,老陈却还是期待着摘箬山岛和自己收来的树根重新被游客看到。问起老陈为什么还要留在近乎无人的岛上,他说:“我是村里的护林员,要管森林防火,陈氏祖宗花一百二十两银子买下的这个‘宝岛’,我也得守着。”

  “虽然看着是个小人物,但他有自己的胸怀。”老陈的故事打动了曾其龙,于是为老陈拍了一组照片,取名叫做《被树根缠住的人》。

  在海上开“的士”的船老大

  摄影爱好者杨君平的老家在与定海区相邻的普陀区,小机动船这一交通工具对他而言并不陌生。然而直到去年,他开始以主题思维去创作拍摄,才发现原来熟悉的只不过是平日匆匆略过的表面,深入其中观察捕捉,才感受到那些船老大们的生活也有道不尽的喜怒哀乐和辛酸苦辣。

  定海的小机动船停靠在本岛南边的民间码头,不像轮渡有规定时间和路程,一两百元一趟的价格,可以带乘客随时前往任何一个想去的小岛,杨君平称它为“海上的士”。早前都是木制船,现在已经变成铁制机动船。从事这门生意的船老大多是定海南部诸岛上的岛民,现在生意难做竞争激烈,多的时候,民间码头停靠了一百多条船。

  从去年关注“海上的士”开始,杨君平大概去了四五十趟码头,拍摄往来的乘客,也跟着船老大一起出海。 “拍摄的时候,我认识了一对开船的老夫妻,他们和孩子其实在定海都有房子了,可老两口还是想着出来开船,觉得这样生活更自在。”现在定海的“海上的士”僧多粥少,无论是半夜还是清晨,只要有客人要渡海,船老大都随叫随到,偶尔天气不好,大家也会聚在码头的小帐篷里休息打牌。

  从民间码头出发,“海上的士”往南就驶进了定海南部诸岛,一路会经过一座又一座小岛,还有一艘艘油轮锚泊在海上。虽然驾驶舱里有精确的导航系统显示各个小岛的位置,但遇上大雾天气,海上白茫茫一片,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也会害怕,总需要多个帮手一起观察前方是否有别的船只。

  如今,“海上的士”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夫妻档一同经营,丈夫们负责掌舵开船,妻子们则要在码头入口处揽客、行船时帮忙察看障碍。驾驶舱的后部放着睡床和锅炉,就是他们起居生活的场所,妻子们日常也要买菜烧饭、操持家务,如同海上的另一个“家”。

  靠海吃海的老渔民

  岛城定海周边向来不缺渔业资源,过去人们不是在岛上务农,就是以捕鱼为生。近几年,舟山跨海大桥开通、国家级新区建设,定海周边的沿海滩涂多数建成了码头和工厂,年轻人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依海而生的老渔民空有一身捕鱼的绝技,六七十岁的年纪在家也闲不住,便要寻到一些还有滩涂的地方去捕鱼。

  如今在定海,还剩马目、金塘、梁横三个沿海地区有较大面积的滩涂,摄影爱好者惠宝良从去年九月开始在这些地方拍摄老渔民。平时在舟山本岛生活,城市化的生活其实已经让人感觉离海远了,这趟历时大半年的拍摄经历,让他结识了不少老渔民,发现了好多种传统的捕捞方式,也感受到渔民们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晚上十点多去马目拍摄夏师傅挂串网的经历。长达一千米的渔网从海底挂起,可以围住一片海滩。老渔民经验丰富,会在潮水退潮时判断这片海滩有没有“鱼口”,以此决定是否挂网。挂网的过程也得小心,稍有惊动,海滩里的鱼就会四散游走。拍摄那天夜里,老渔民划船挂网挂了37 分钟,惠宝良也跟着拍了37 分钟的长曝,再等上6 个小时待潮水退去,渔网里捕到了250 斤左右的渔获。“虽然过程辛苦,但老渔民明白如何用简单的办法,省力快捷地捕获海产。”

  在金塘抓螃蟹的张师傅也让惠宝良记忆深刻。今年70 多岁的张师傅家住在金塘海滩边,对面就是宁波北仑。常常他一下海,对面宁波的朋友就要开车过来等着收新鲜的海货。老渔民也乐在其中,接到朋友电话,便赶忙安排妻子拿出家里的鱼、虾、蟹,烧一大桌菜招呼。

  生活在海边的老渔民,对海有很深的感情,清楚知道季节变化和鱼虾的生长规律。常年利用传统捕捞工具和经验靠海吃海,捕来的渔获可以贴补家用、丰富餐桌,更重要的是,这种讨海的方式,已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种乐趣。

  西北风阳光好晒鲞

  所谓的鲞(xiǎng),指的是剖开晒干的鱼货,是定海人记忆中传统的家乡味道。定海晒鲞的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就有“停泊晒鲞,殆无虚地”的记载。过去在定海,每到秋冬季节,海里鱼肥且西北风大,是最好晒鲞的时节,家家户户多会在院子里晒鲞。早前晒鲞为的是把新鲜的渔获晒干保存,而如今更多是为了那份鲜香的滋味。

  定海人余杰兴爱好摄影十多年,周末时常拍些身边的所见所闻,从海岛风光到码头和大桥的建设,同时也拍了不少关于晒鲞的影像。“现在很多晒鲞都使用工厂化生产,用纯手工制作、靠太阳晒出来的已经很少见了。只要吃过就会知道,手工晒出来的鲞要比工厂化生产的味道更鲜更香。”——这次的主题摄影,余杰兴就找到了一位还在用传统方式晒鲞的老渔民作为主角。

  八年前,老渔民张大哥从嵊泗搬到了舟山本岛,和儿子一起生活。想着年纪大了也能日常晒晒鲞,张大哥特意选择租下定海西部步枪湾的房子,那是定海海边著名的风口,秋冬时候吹来干燥的西北风很适合晒鲞。

  为了拍摄如今为数不多的纯手工晒鲞,余杰兴到步枪湾好几趟,跟拍了晒鲞人的24 小时。晒鲞的工序看似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还是需要一番功夫。前一天早上,张大哥从码头买来鳗鱼、黄鱼、带鱼、鲳鱼、乌贼等新鲜渔获,用盐水腌制,到凌晨2 点再起床处理,下刀要快且利索,剖开了鱼肚洗净,品相才好;日出时把处理好的鱼整齐放在笠子上拿到外头晾晒,关键要储存住鱼肉的油脂,避免过于强烈的阳光,到了中午11 点就得收回屋子,换成用电风扇吹。

  他的儿子小张每天凌晨4 点,准时带着晒好的鲞到菜市场贩卖,附近几个菜场的干货摊贩都会来此进货,也有许多回头客会前来购买。日常虽然忙碌,但张大哥依然乐于用这传统的方式晒鲞,在西北风和日晒中保留家乡的味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