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提水,水不漏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竹篮提水,漆篮,神话
  • 发布时间:2021-06-20 19:53

  竹篮提水的传说

  “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 这首诗里写的,可不是神话中的某个法宝,而是真实存在于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的竹胎漆器——漆篮。

  仙夹能有这胜似“法宝”的漆篮,自然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此地自古山多田少,不利耕种,却有凉爽温润的气候、漫山遍野的青竹乔木、特有的细腻土壤,作为胎底的常用材料——木、竹,本地取之不尽,品种多且优;漆器制作中的原材料——大漆、桐油,本地均有树种种植;稻田细泥偏中性,是软质胎底漆器制作中所需“桐油灰”“生漆灰”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独特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仙夹漆艺的独特构成,而当地人创造性的思维,则让竹编、漆篮、漆画这三门技艺最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据《永春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仙夹龙水的匠人将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后来又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成为名贵的漆篮。相传,泉州知府就曾用永春漆篮装着当地的乌叶荔枝上京进贡,可见其精致名贵。

  随着漆篮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竹丝渐细、样式渐多,工序愈渐讲究而复杂。漆篮也从提水用的生活用品,变成兼具审美功能的艺术品,转化为闽南民俗生活的重要一员,常在结婚寿诞、迎神祭祖等场合中登台亮相。为了适应不同的场合需要,人们将漆篮细分为扁篮、格篮、盛篮三大类,共有100多个品种,一对大漆篮可盛100多斤物品,用碗盘装食品,正好摆满一张八仙桌;而最小的漆篮直径只有3 厘米,精巧玲珑,可用来收纳闺中首饰。正应了诗中那句“小可藏针大当橱”。

  漆篮尺寸多样的背后,是匠人们精湛的手艺。从选竹开始,一个漆篮的制作工序可以多达上百道。若是制作的漆篮要用于重要场合,其制作过程还会更加繁琐精细,也对匠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对做了几十年漆篮的老师傅而言都是“小菜一碟”,若是需要,他们可以做出头发丝一样细的篾丝。

  及至清乾隆年间,龙水匠人在永春县城、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永春漆篮走俏闽地,19世纪兴起下南洋的风潮,漆篮又随着大量闽南人去往东南亚,作为寿诞喜庆的礼品或是女儿出嫁的妆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更能勾起游子的乡愁,永春漆篮逐渐成为华侨文化的一部分。早几年,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市政府还将道路两旁的花盆都做成漆篮的样式,其中用到的漆篮便是从永春出口的。

  介绍起这一番辉煌过往,仙夹人无不豪情万丈。当年,小小的仙夹以漆艺闻名,与永春木雕共称“永春工”,名扬天下。甚至于时至今日,收藏家若能收到一块“永春工” 的漆艺木作,都算是捡到了宝。更重要的是,如今漆篮的传奇仍在延续。在仙夹镇龙水村的漆篮制作工艺体验馆内,老匠人在此破篾、编篮。而“永春工”之名,也吸引着永春人回到故乡,重新拾起这门手艺。

  一个返乡的漆匠

  在仙夹的漆篮匠人里,李海生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非龙水村的人,却也做漆篮,并且做出来的漆篮还与传统的永春漆篮和而不同,别具特色。

  这样的创作风格,大抵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17 岁那年,李海生离开永春,赴外地读书,此后就一直留在异乡。毕业后辗转在不同行业,后又开始做漆、画画,直到几年前听说了“永春工”的故事,才知道自己的故乡原来还有这门独特手艺,于是干脆返乡,在这里专心致志做漆篮。

  回乡后,李海生在仙夹镇山后村找了一处工作室。在漆篮制作过程中,竹篮都只算是篮胚,可说是漆篮的“画布”,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特别的画布上创作,一步步将之变为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漆篮。

  一开始,他以为这事儿不难,毕竟自己做漆画多年,现在不过是把手艺用在竹篮上。但当他尝试着将鸡蛋壳镶嵌在篮子上进行打磨时,马上就发现是自己过于天真了。“漆画是平面,而竹篮有弧度。打磨,平面上只需要磨光就可以,但竹篮的不同部位要用不同的角度和力道打磨,否则就会 ‘穿’(指开裂)。”此后李海生反倒更有干劲了,一开始是为了贴蛋壳而贴蛋壳,只求用蛋壳填满空隙,后来开始用蛋壳描绘荷叶的脉络,将推光漆技艺引用到漆篮这样的竹胎漆器上,再经过水磨、打磨、推光,前后花了5年时间,才总算有了让自己比较满意的成果。

  传统的永春漆篮,除去在重要场合中使用的少部分,绝大多数还是作为生活用品出现。因此为了降低成本、促进销量,不一定每一个都做得精致美观,只注重其轻便、耐用等特点。而李海生则试图在传统漆篮的基础上,“破”形创新,把不同地区的漆工艺融入其中,基于传统的漆工艺与竹编工艺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让漆篮能够离现代社会更近一点。在这条路上, “生活用品”漆篮的竞争力渐失,他寻求的方向更贴近于当年的“永春工”——将漆篮的制作视为一种创作,使之成为折服时代的艺术品。

  也正因如此,李海生虽然已经掌握了漆篮制作的步骤,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依然要面对不断涌现的问题,每每“一件还没做完,就开始想下一件该怎么改进”。就连去跟朋友吃饭,他都要带个酒瓶回来,想着漆篮是否能借鉴它的器型,再做点创新。一次次成果的叠加,使他的工作室就像一个漆艺的百宝袋,藏着各式令人称奇的作品。当他从各个角落里将自己的作品一件又一件、郑重地掏出来时,我们仿佛也渐渐明白了,何为“永春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