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再现的闽南华侨建筑博物馆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博物馆,建筑,梧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20 20:00
梧林古村落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它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初,至清末民初极盛。整个梧林堪称“建筑博物馆”,其核心保护区现存有传统建筑99 幢,有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自清末以来建筑风格的演变。有人评价说,梧林是闽南人波澜壮阔下南洋的完整历史切片。
下南洋与返乡起大厝
梧林村背山面溪,村落布局十分开阔。在这个闽南著名的侨乡,居住着1855名村民,但在海外却分布着1.5 万多名华侨。晚清及民国时期就下南洋谋生的梧林人,正是返乡建起这些美丽建筑的人。
梧林的建筑以闽南传统的红砖厝和番仔楼为主。番仔楼的建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它融合了中西建筑的工艺与文化,极具特色。走进梧林村,第一幢入眼的“朝东楼” 便是一座番仔楼。它修建于1930 年,为梧林村最早的洋楼,是旅菲华侨蔡朝东的宅邸。主楼共三层,有装饰蔓草纹的拜占庭式穹隆尖顶,充满异域风情。朝东楼修缮后被辟为梧林的村史馆,在此可以系统了解整个梧林的历史,很值得一看。朝东楼旁边就是始建于清末的朝东宅,五开间的闽南红砖古厝保存完好,两座建筑,同一个主人,一中一洋,互相映衬。
梧林以“蔡”为主要姓氏,所以村里各样建筑的门楣上都刻有“济阳衍派”或“丰田衍派”的堂号,这也是那些背井离乡的华侨们最难忘的心之所系。当年村民们为了生计远下南洋,地疏人生,在异国最需要抱团取暖、与族人互相帮衬。返乡后,他们又建起家族式的建筑群落,护佑族人。在梧林,属于蔡德鑨家族的、或中或洋的楼厝便是最好的佐证。
建造于1921 年的“蔡德鑨旧居”,是一座占地700 多平方米的闽南风格红砖大厝。大厝坐北朝南,两进五开间,石雕墙砖美轮美奂。由于家族繁衍,人丁兴旺,1924 年蔡德鑨又回乡建造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大厝“德鑨宅”。这间大厝也是两进五开间,飞檐翘脊,木雕精细,大厝的门楣、柱础、水车堵、裙堵,饰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墙体立面砌有各种吉祥图案的印花砖。厝前石埕做工考究,砌有围墙,旧时曾用于晾晒芝麻,闻名于泉州南门外。
1936 年,蔡德鑨再次回乡,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层厝”。五层厝由英国设计师精心设计,所用钢筋水泥均采购自国外,由上海专业工程队派遣100 多名混凝土建筑工人分组日夜浇筑而成。五层厝是当时梧林最高的洋楼,也是当时泉州南门外的地标性建筑。
而蔡德鑨家族建筑群中,最精彩的当属 “德鑨楼”。穿过红砖大厝和五层厝之间的窄巷,看到门楣上有流线体的“1932 年”以及蔡德鑨的英文名,便是德鑨楼。
德鑨楼装饰考究,也是梧林最具代表性的洋楼,其外墙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大楼正面设外廊,以四根罗马科林斯廊柱支撑,廊柱饰有吉祥图案的拱券相连,罗马式山花上则是闽南的水泥宝瓶栏杆围合。楼内部结构沿用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布局,属于二进五开间格局,下落中间为前厅,以雕花木格窗隔断,两侧设巷廊及厢房,巷廊各有一楼梯通梯顶。德鑨楼配有半自动的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时髦的了。
站在德鑨楼的楼顶,整个梧林尽收眼底,红砖大厝的屋顶、番仔楼的柱梁阳台、林木扶疏,初夏的风吹过,仿佛吹来一个世纪的繁盛与跌宕。
楼里几间房深锁,透过门缝看到满屋金漆木雕的旧式大床家具,其繁复与讲究仍可以瞥见。而德鑨楼的后人在最顶楼的木墙屏风上,用工整的毛笔字写了出身贫寒的蔡德鑨如何下南洋、发家成为商业大亨以及给家族修建大宅的故事。回头看到屋内的对联: “四时花月舍暄里,一片湖山锦绣中”,正对应着一楼那一副梧桐栖凤、林木参天的对联之意。
建筑是最生动的历史诠释
梧林村的建筑或精巧或恢弘,倘若每一幢都细细观赏,恐怕花上一整日也是不够。
建筑是物化的记忆,一个村落的故事都承载在这些门窗柱廊上。精致小巧的梦筑家声楼,在梧林村并不算豪奢,但这座骑楼式建筑平面布局为“一梯一厅一房一外廊”,融合了朴素的闽式红砖民居和菲律宾建筑风格,在一众大宅里显得很别致。
蔡德养宅邸,俗称“九十九间大厝”,建于1901 年。大厝的斗拱石雕精细讲究,题匾、门联、书画卷轴、人物、花卉等细腻生动,令人流连。
高高的“枪楼”为旅菲华侨蔡顺意与宗亲出资合建,又名“修养楼”,建于1934 年,这座面积不大的罗马式洋楼既是海外归侨与乡贤名流的聚会之所,也是旧时梧林村民保卫村落的要塞。
建于1910 年的德卫宅,是面阔五开间的闽南大厝,屋后生有一棵巨榕,根系覆盖了整个庭院,成为村中奇景。
建于1938 年的蔡顺意宅邸,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其设计精美,一反多数民居建筑中轴对称布局,大楼左右两侧建外廊,正面只在正中入口设塌寿式出规,大楼右侧面墙为六角形凸出造型,以异形清水砖围砌成罗马塔斯干柱支撑。二楼正中入口塌寿两侧设边门,增加空间感。三楼只在左侧角间建一阁楼与梯间连接,右侧角间设拱式斜板造型,上覆红琉璃瓦,点缀中式元素,右后角还建有空中泳池。
蔡顺意原想把这座楼建造成为海外华侨与本地侨眷提供书信投递和货币汇兑服务的 “侨批馆”,但大楼开始内部装修时,因日寇侵华,楼主蔡顺意和梧林其他华侨一样,将准备用于装修的钱银支持抗战。后来,蔡顺意家族还慷慨无私地将该楼用于兴办学堂,梧林人便习惯称之为“旧学堂”。如今,这栋建筑已实现它原初的设想,变身为“侨批展览馆”,馆中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华侨与家乡来往的书信侨汇等资料,让游客可以了解一些华侨下南洋的故事。
修建年代稍晚的“长程小筑”楼、“胸怀祖国”楼、“放眼世界”楼也是梧林村的华侨建筑群中的精品,各有故事。比如“胸怀祖国” 楼是旅菲侨胞蔡怀番和蔡怀紫堂兄弟合建宅邸。两人早年随先辈在菲律宾谋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入华侨游击队;抗战胜利后向菲律宾当局收购日本占菲时期的“远东”军工铸造厂,更名为“新远东”铸造公司,专门生产生活器具,获得丰厚利润,建国后返回家乡建起“胸怀祖国”楼,并参与投资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
老建筑中的乡村平实生活
近年来,梧林之美逐渐为大众所知,也成为政府关注与保护的对象:2016年11月,梧林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被列为福建省重点项目,定位为闽南华侨历史博物馆。
梧林的旅游开发比较尊重当地的生态,除了核心保护区,村民并未迁走,还是如过去一样生活,这才是一个村落活化的样子。老宅里有茶馆,榕树下有咖啡馆,居民如常居住其中,几户人家在宅院里开着小卖部,可以给游客做碗家常的面条。
小广场边,当地几样知名的小吃——拳头母、安海菜粿等都在黄昏的时候出摊,除了游客,村民也会来吃一吃,用闽南语聊着天,似乎对这百年的起伏淡然处之。
在村中闲逛,闻着老宅里飘散出来的饭菜香,这个村落还是灵活生动的闽南村落。
夜色中,回头望向古村,番仔楼、古大厝在现代的灯光里依然静默着绽放芳华,古村重生,在游人们惊讶的目光里,在村民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和谐地共存着,值得一再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