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找到家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乡,交通,安全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7-08 21:43
在古代,“离家”是一件令人惆怅的事,因为交通不便、书信难达,所以有了“背井离乡”的愁苦,也有“落叶归根”的渴求。在这点上,许多老一辈人还是一样的。但对新生代而言,城市甚至国家之间的距离已经大大缩短,网络让全球成了地球村, “离家”意味着长大成人、独立生活,更多时候带着脱离束缚的自由喜悦。
时代的更迭,也让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明确了对“家”的定义。他们不再执着于从“房子”本身寻找安全感,因为它往往只与财富、社会地位和家庭资源相关,而人们对家的情感依恋,其实来源于和家人相依相伴的日常。他们之中,有的人主动选择长期租房,随心变换自己和家人的居所,并将每一处都打造成理想生活的模样;也有人选择将自己的家“打包”起来,塞进背包或是车里,和家人一起四处旅行、谋生,只要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可不是一种出于贫穷的自我安慰,事实上,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有能力在城市里安家置业,选择一个可移动的居所,不过是遵从了内心的选择。
有趣的是,聚焦青年文化的市场营销咨询机构“青年志”曾在精神上定义了现代青年的 “游牧”属性,认为当下的年轻人正生存在一个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不确定时代,就像是行走在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没有明确的道路,只能逐水草而居。这种不确定性迫使年轻一代不断进行自我迭代,以此确保自己在这个一切未知的草原中,拥有足够的竞争力与适应力。
在此,我们仍然想以“游牧”来定义这种生活方式。如果说“游牧青年”是由外在压力转为内在驱动的“被迫游牧”,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则是在内心驱使下反抗主流意志的“主动游牧”。居无定所,是为了能随心追寻精神的“水草”。这种生活必然有所牺牲,但被舍弃的所谓“生活的舒适度”和“居所的稳定性”云云,也是他们主动出让的,以换取自己更在意的“精神的充实感”。
不理解者,或许觉得他们“离经叛道”,但在生命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原本就只有零或无数条道,又如何能指摘他们?我想,无论认不认同这种新游牧生活,这群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共通点,即,真正想清楚自己内心要的是什么?并付诸实践,活得坦然。生活应该是一道简答题,而不是选择题。有时候答案显得与众不同,但这并不代表它是错的。毕竟这世上有些东西,本就不那么顺应“常理”,比如专题中的他、她甚至是它,离开了城市家乡,生活在路上,却也找到了自己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