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里感受节气风物诗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节气,大麓寺,浙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7-09 09:39
大麓寺是浙江省最早的佛寺建制,位于杭州天目山脉东端主峰窑头山。有人说这里是杭州真正的 “灵隐”,从西晋到明清,山中香火延绵。老宋是无数站在山腰间追忆大麓寺历史的人之一。寺庙遗址所在地鸬鸟镇大公堂村基本上已经被世人遗忘,村里人早已搬下山,追求更加便利的现代生活。他还记得第一次上山时,村里的房子只余下断壁残垣,有的只留下一面墙和稀稀拉拉几片瓦片,数年后,他在这里建起梦想的居所。
老宋是良渚七贤桥村人,七贤桥村的得名,正是来自于魏晋名士竹林七贤,那里是嵇康、阮籍、山涛等竹林七贤游历聚会的地方,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于林中饮酒纵歌。在七贤桥长大的老宋,从故乡的水土空气中沾了点魏晋名士的风度,微信名就叫“竹林七贤”。我见到老宋的时候,他留着长发,束起马尾,还真有点魏晋隐士的风度。
老宋14 岁辍学,跟着父亲当木匠。后来又有了新的入世的身份——防水材料供应商,合作过万科的良渚文化村等房地产项目。在人生初步达到稳定物质基础后,老宋玩摩托、爬珠峰、长途旅行,最后,终于将少年时期的梦想化为现实——建造一座山中的隐居之秘境。
在大麓寺山脚下小试牛刀,做了四间房的民宿后,老宋站在了大麓寺原址鸬鸟镇大公堂村山间。这里海拔600 米,冬暖夏凉,像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有残留于历史记忆中的袅袅香火与杳杳钟声。因为此处有大麓寺的香火遗脉,老宋将这座新的民宿取名为“菩提谷”。村子里正好就有十八栋残留的房子,老宋便给每一栋房子取了罗汉的名字:布袋居、开心居、静坐居、挖耳居……一座古刹,在历史沧海桑田变幻中,最终转身成为一个令都市人与自然山林亲密接触、找回内心宁静的场域和港湾。
久闻“菩提谷”在民宿圈的名气,立夏这一天,我与先生带着儿女来此度假。车从山脚盘旋而上,在天目山脉的盘山公路间穿梭,已经数不清翻过多少座山,转过了多少道弯,最终穿过一片红豆杉林,到达一片开阔境地。眼前出现一个岔路,向上行驶,便是大麓寺遗留下的那口古钟,向下行,望见山腰几座村舍般的建筑群落,这便是老宋的“菩提谷”了。
红的杜鹃,绿的箬竹,五月的“菩提谷”正是一派初夏欣欣向荣的气象。在公共区域办好入住手续,管家带着我们走下山坡,穿过溪流,沿着石阶,路过一座露天游泳池,走上另一座山腰,便抵达了一座独立庭院。庭院里,几个房间共享一个拥有壁炉的公共客厅、餐厅。我们的房间依山而立,墙壁采用村舍的黄色夯土结构,古朴又充满泥土气息。墙壁中,还嵌入着许多残破的瓷瓦片儿。
我立即入戏,在孩子们面前假装认真研究墙壁上的瓷瓦片来,大声惊呼:“哇,这个瓷片有年头了,是古董哦! 这座山谷就是一个寺庙的遗址,真是处处都有宝藏啊!” 儿子小布丁马上把脑袋凑过来,问:“真的么? 真的是古董么? 让我看看?”我煞有介事地说:“可不是嘛,你看,这个,这个,怎么说也有八百年了。”大概是我后来的语气略浮夸,小布丁觉察我在逗他,说:“哼,我不信。”我笑起来,他也做着鬼脸跑开了。
我后来才知道,这些夯土墙不仅是设计师的巧思,也是老宋对此地老房子的留恋,保留下残墙,做了加固、防剥落和防水处理。那么,它们确实是属于一段已消失的时光的历史印记。大麓寺被彻底拆毁时留下的一段柱头,见证着古刹曾经的香火连绵,也被老宋好好地收起来,陈列给客人看。
谷内设置有两个餐饮空间,一座叫“不闻”,一座叫“不问”,不闻,是创意日式饮食;不问,则是余杭山间的地道食材饮食。我们选择了后者。后来才得知,新鲜的时令蔬果都来自于老宋在山脚包下的20 亩田,以自然农法种植,用山泉灌溉。鱼类、家禽则找周边农户定点征收。好的时令食材即便随意烹饪也有大棚种植农作物所不及的鲜美。
我们也有幸在这山间品尝到了杭州立夏的传统饮食—— 立夏饭。山坳间的竹林中,大柴火灶上支着一口大铁锅,另一处小柴火灶上,并排烧着竹筒乌米饭。小布丁顿时来了兴致,也爬上台阶,与大姐姐们一起做竹筒乌米饭,把和着豌豆、胡萝卜、笋丁的乌米,塞进竹筒里,再跑下山,把它们排排坐放到柴火灶上。柴火灶慢慢烧了几个小时,烧到水汽蒸发干净,大哥哥们再帮他用柴刀劈开,乌桕糯米饭的糯香融合竹筒的清香立即一股脑儿迸发出来,一只竹筒乌米饭,我们三个分着吃,这是立夏最深刻的记忆,也是对小朋友最生动的亲近自然的教育。
饭后我独自下山,行至公共区域,那里有文创陈列区,也有阅读空间。在阅览区的书架上随手取出一本董桥先生的书,闲坐在户外平台椅子上翻开,头上是树荫,耳边是鸟啼,不知不觉便已忘记时间。置身这海拔600 米与世隔绝的山中,便也置身世外,尘世中的劳碌、疲累、烦恼似乎都随着山间竹林中云岚的变换烟消云散。晚间,山当书案月当灯。待孩子们睡下,一个人披上外衣坐在露台上看山间月色,吹着晚风,听后山竹林沙沙作响。
次日,在立夏的山风与阳光下,我们去户外露台布茶席,正撞见老宋。炭炉、橄榄炭、羽毛炉扇、夹炭铁筷子、炭篓、玉书煨、公道杯、盖碗、茶杯……我发现竟然不需要打开自己的茶道具,老宋这里一应俱全。在一棵野樱花树下的小方桌上,泡了自藏的翁家山龙井开园茶给老宋和菩提谷设计师九龄喝。九龄也分享了她们的梅家坞龙井。儿子小布丁有模有样地当起了为炭炉煽风的小茶童,女儿小奶茶则天真地在蒲团上滚来滚去。老宋说,为小茶席投射这小片绿荫的是一株野生樱花,春天花开的时候坐在花下饮茶还更惬意。
只有对植物抱持足够的关心,才会理解山中生活的四季风物诗。老宋的“菩提谷”不仅提供了住宿和餐饮,也给大家一个亲近自然与节气时序的场域。清明采茶挖笋,立夏烧竹筒饭,秋分竹叶烹茶,小雪围炉夜话。老宋还与朋友合作自然课堂,每年的夏令营、冬令营都有许多孩子们来到这座山坳,与自然亲密接触,与花草树木做朋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不同的季节来菩提谷,总有不同的山林生活诗意体验。
不忘过往与历史,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不离自然时序,知道我们向何处而去。也许,这就是老宋和他的“菩提谷”想对我们表达的山中民宿精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