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分析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初中,美术,教学
  • 发布时间:2021-09-29 10:54

  摘 要: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欣赏·评述”作为初中美术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更加注重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探究能力。本研究主要针对“欣赏·评述”领域进行教学研究,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版)》中有关“欣赏·评述”领域进行分析梳理。主要对“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求更有效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为日后教学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解读

  2001 年新课标的实验版本中首次将美术欣赏的学习定名为“欣赏· 评述”,强调了评述在美术欣赏学习中的地位。美术欣赏教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由美术常识、美术欣赏、美术评述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在了解基本美术常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理解作品。因此,学生通过“欣赏· 评述”领域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层面的目标:

  (一)知识掌握

  学生要对美术史甚至时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从历史发展和艺术史发展的背景上来理解、评析美术作品。学生关于美术史等相关知识贫乏,是会影响其对美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同时也会使学生丧失对“欣赏· 评述”领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美术史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应该尽量将相关作品的知识要点相互融合,最好创造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和了解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讲授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难度要适中,方法要恰当,调动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美术史相关的知识以外,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赏析当中,例如美术语言(点、线、面、明暗、构图、空间、统一、对比、比例等)、美术术语(现代主义、印象主义、古典艺术等),在教学中不难发现,美术术语的匮乏是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水平。

  (二)审美素养

  学生在审美方面的经验积累,能够帮助他们在赏析作品时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当然,美术欣赏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要让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将学习到的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结构。

  (三)文化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是不同的,通过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并将美术作品带入到相应的背景之下,从而养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更好的理解作品。文化就像是作品的土壤,而优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多元的文化,并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认识到文化与作品的互动关系,启发他们在此基础之上去理解和赏析作品,从而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策略的解读

  (一)内容设置

  由于美术课程课时的限制,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也是很关键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在基于学生发展和能力的基础之上,从众多美术类别和形式中选出最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初中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策略: 1.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中,通常会先让学生学习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一般是指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例如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等。尤其要对那些有较高欣赏价值、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着重关注和讲解,像印象派艺术、抽象艺术等都可以以单元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便于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所学内容。

  2. 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因此始终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时代悠久,学生难以轻易理解,在教学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和兴趣,从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与当前文化联系的作品。第一章艺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而初中生当下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与当下文化、艺术发展有所联系的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对当今艺术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多到展览馆、博物馆进行参观。

  (二)切入角度

  美术欣赏并不是毫无章法的,往往有着一定的技巧和程序,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的设计时,应根据美术类型、作品内容、形式等不同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1. 作品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和其表达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例如在文艺复兴、世界大战、科技革命等重要的时期,都会对当时或是之后一定时期的美术作品产生影响。在教学时,通过背景的切入,能够让学生更加具有代入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欣赏作品,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 作品流派。从作品流派的角度切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个流派的产生背景、特点等相关内容,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像野兽派、印象派以及“宋四家”等,学生可能对这些名称有所耳闻,却并未真正了解,尤其是在欣赏上还存在困难。

  3. 作品内容。有些美术作品可能具有一定的叙述性,常与某些历史事件或是神话传说有关,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内容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述角度只是一些简单的列举,在实际教学工程中,教师应根据作品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最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使美术欣赏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结 语

  概括来说,初中美术教学主要涉及到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美术技能、美术创作四个方面的内容。在2011 年版的课程标准中,将美术课程内容分为造型· 应用、欣赏· 评述、设计· 应用、综合· 探索四个领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术教育更偏向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美术欣赏则是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美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美术欣赏教学逐渐收到了教育者和学生的重视,相信经过教育研究这和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创新,美术欣赏教学在未来必定会呈现新的面貌。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  向秀玲.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教案设计与实践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2014.

  [3]  纪园园.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与学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17.

  [4]  高娟.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臧汝超(1997.3—),女,汉,山东烟台人,学生,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美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