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途径,策略,幼儿园
  • 发布时间:2022-01-23 14:46

  长期以来,预设课程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和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实施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或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让教师拘泥于预定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控制,出现“走教案”的情况,很容易出现课程与幼儿学习需求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得不到应有的、有效的重视,导致幼儿缺乏参与活动的内部动机,幼儿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随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为大家接受。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意承认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人格,尊重儿童需要和兴趣,激发儿童的主动性;承认教师是学前教育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使得生成课程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中新的存在方式。

  1 生成课程的概念及其特点简述

  生成课程不是教师僵化地执行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或计划的活动,也不是听任幼儿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和跟随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随时调整活动目标和进程,支持、引导幼儿的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调动和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课程不断发生和发展,促进幼儿进行动态的有效学习和多元化发展。生成课程允许教师围绕儿童的想法、问题、发展状况和感兴趣的话题与儿童进行交流与合作。生成课程被定义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它要求教师近距离地去仔细观察儿童,倾听儿童的想法;与他人一起反思并讨论所发生的事情;这会让教师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以支持儿童想法、疑问和思考的方式再做出周到的回应。教师可能会问自己:“什么是孩子真正想了解的?”“这个探索背后隐藏的成长目标是什么?”“这个孩子是怎样试图弄明白这个的作用原理?”这些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何进行或者后续观察要寻找什么。这也使得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展开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对于幼儿成长发展具备积极的价值。一方面,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引导者,在充分领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学习认知的过程中,也逐步增强了自我的教研主体意识。这也是在当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任务目标下的教育要求,在幼儿园生成课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两个主体的互相交流和配合,恰恰构成了生成课程体系,也在推进课程体系不断优化革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特别是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教研和创新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组成了教员小组,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在不断革新幼儿园教学观念和学习意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实效性的发挥,开启了幼儿园课程创新模块和创新意识,种种行为不仅为幼儿园教师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提升的空间,也在有效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成长和专业素养发展的过程中,为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多个维度的相辅相成,不仅能够有效助力了幼儿学生的成长发展,还能够为进一步革新与优化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动力。

  2 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生成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借助生成课程活动为幼儿拓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化被动为主动,逐步参与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虽然在当前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生成课程的实施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幼儿园生成课程在实施与研究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不足,限制了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发展质量和落实效率。实施生成课程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了需要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外,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很高。这种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教育机智和智慧。比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发生的一些很有价值的事件,幼儿的问题、行为、反应等常常捕捉不到;有时虽然捕捉到了,但教师不知如何引导,或者教师也注意引导了,但可能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从而导致了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及时的利用一些突发事件渗透教育价值和教育思想,甚至还会由于教师的这种疏忽,影响到幼儿的认知和思维,既不利于幼儿问题、行为以及反应等方面的规范,也不利于幼儿思维上的发散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问题也许不是生成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还没有足够驾驭、拥有生成课程的素质和能力,致使活动流于形式,为生成而生成。所以,在当前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生成理念和生成内容不够彻底的现象,没有完全让幼儿做生成课程的主要实施人,没有充分发挥幼儿在生成课程中的主体意识,让幼儿亲自感知事件发生的结果和拓展的多维要点,使得大多数幼儿在生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茫然,并不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生成课程的根本要义和重点要点所在,从而导致了目前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综合而言,在目前我国幼儿园生成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幼儿教师在后续生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这一现状及困境进行及时的反思,在探索与落实中提高幼儿参与意识。

  3 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策略

  3.1 基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教师作为推动幼儿园生成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改传统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生成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和记录者,从而加快推动幼儿生成课程主要实施者的角色转变,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推进的主题所在,充分考虑到幼儿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对于幼儿提出的超出预设课程的内容和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对其进行解答。与此同时,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灵活且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高效互动,保证整体生成性课程有效应用与落实。然而在面向目前幼儿园常规课程教学现状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幼儿羞于向教师发表见解,表达自己,从而使得幼儿教师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无法深入地把握幼儿的心理动向和内心活动,不能够对于生成课程教育进行有效的改进与调整。基于此,急需要幼儿教师发挥自身力量引导,消除师幼间的隔阂,并逐步诱导幼儿在生成课程学习中形成对于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思维。例如,在一场雨后,我带幼儿户外活动时,发现一些孩子们聚在一起谈论着,我悄悄走过去,听到孩子们的讨论“蚯蚓的眼睛、嘴巴在哪里?他用什么呼吸呀?”小泽说:“蚯蚓用皮肤呼吸,我在动画片里听过的。”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有兴趣,话题越来越丰富,身为教师的我们作为一名观察者,教育契机的捕捉者,只要稍加引导,便能把个别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变成一些大家共同的话题。动物和幼儿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从孩子们的这个发现生成课程可满足幼儿探索动物世界,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通过开展这一主题的生成课程可以引导幼儿收集关于蚯蚓的各种知识,了解蚯蚓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幼儿理解尊重喜爱蚯蚓,爱护小动物,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模仿蚯蚓的动作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区域游戏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蚯蚓的外形特征,在自然角饲养蚯蚓,让幼儿观察蚯蚓松土的现象。

  3.2 立足幼儿教育发展目标

  在对于当前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现状的内因进行深度剖析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造成生成课程难以在幼儿教育阶段彻底实施与推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认知上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幼儿潜在的认知信息和情感动向发掘与观察的效果,从而使得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目标导向和任务指引。因此,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认知到生成课程对于课程教学和环节内容设置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价值,利用幼儿生成问题的切入点对于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渗透,优化整体课程教学,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与随机性,这也意味着生成课程的实施不应建立在毫无依据的随机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以更加严格和规范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设计,为有效开展生成课程提供良好的规范和指导。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幼儿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尊重幼儿在这一时期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幼儿做生成课程的主要实施人,促使其萌发,主动探究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欲望,从而有效依托课程激活幼儿等力的发展和情感价值上的提升。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萌萌、诺诺、小迪每人手上都拿着一张卷起来的纸走到我的面前。萌萌说:“老师,我有一张地图。”他打开地图露出一个“×”,并告诉我这就是藏宝的地方。我开始观察他们的行为,发现他们走到旁边的一个材料柜,打开一个盒子把地图放进去,幼儿盒子盖上。接着,他们再次打开盒子,把眼张得大大地说:“我们发现宝藏了!”我很想知道“关于地图,孩子们知道什么?为什么寻宝是幼儿这段时间反复出现的游戏主题?”于是我想孩子们发出绘制地图的活动邀请,用这种形式进项尝试。刚开始只有一个区域里的少数几个孩子参加,很快就吸引了大多数儿童以不同的方式参加进来。在对他们所生活的地方进行讨论后,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能够通过画房子来表征街道。还有一些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绘制他们散步时所看到的东西石头、花、攀爬架等。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游戏学到如下内容:空间关系,房屋的前面、后面、旁边是什么?数学,幼儿要考虑距离,相比于“附近”,如何表征“离得很远”。读写萌发,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5—6岁儿童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同伴交往,孩子自始至终与他人一起活动进行相互学习。语言发展,新的词语很自然被引入活动如狭窄、宽、附近、被包围等。

  3.3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个生成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回应儿童时应该随机应变,因为儿童的想法常常是出乎意料、发人深省或是令人费解的。教师要多看多学习先关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教育机智和智慧。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思考,将儿童的思维放在课程的首要位置,教师要做敏锐的观察者和倾诉者,这样的品质可以很好地应对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的需要。通过密切地观察和耐心地倾听幼儿之间的热烈讨论,教师才能给予幼儿他们应得的东西。与此同时,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建设和搭建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想保证幼儿园生成课程能够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取得真实的教育成果,就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意义,立足于幼儿园教学发展目标和幼儿成长发展需求,把握好这一新时代教育教学引导方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管理过程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层层推进,充分调动幼儿园教师参与生成课程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在课程学习以及整体性格养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带领,这个时候,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需要在幼儿园生成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通过实行多层次激励,提高教师生成课程实施的内驱力。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生成课程研修交流讨论平台建立的形式,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发展理念,优化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素养和知识技能培养的管理模式,为幼儿园教师开展并生成课程提供良好的智慧研讨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教师成长和学习的阶梯,从而为幼儿园生成课程的优化与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素养培育的完善管理体系和自评互评机制,从多个维度对于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育设计情况进行考核反馈,以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制度和管理规范,引导教师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努力,不断提升幼儿园生成课程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除此之外,幼儿园在实施双重课程的过程中,还要针对教师的教育技能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从教师的全面需求着手,对于教师进行生成课程上的情感引导和激发,让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老师能够以教学为基准,逐步发展出个性化的生成课程,为幼儿认知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框架,为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和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只有通过这种对于幼儿园教师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的构建,才能够为教师的成长发展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营造良好的范围和环境,助力幼儿园生成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步入新高地,走向新高度。

  4 总结

  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而又很难原封不动复制的过程,关键是要理解生成课程的理念、内涵,掌握其方法,具体实施水平需要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高。综合而言,生成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具备积极的作用。尤其在面向当前新的一轮课程标准下,要求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关注对于基础常识和知识的教授,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对于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描述和表达,从而实现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养的有效促进。需要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幼儿在这一时期的主体特征和心理动向,结合幼儿实际和校本资源现状,开展针对性的生成性教学活动,以达到生成课程的最佳应用效果,促进幼儿个性成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作者单位:徐州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