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微探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4-08 14:54

  摘要:在小学的一个关键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是保证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一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根本理解教材内容,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使得教育发挥正向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教师应当以研究者的身份置于其中,加大生活化教学的思考力度,以保证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较小,知识储备量和综合素质都比较薄弱,与此同时,小学生更具有善于发现外来新鲜事物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思维可塑造性。道德法治在小学中开展主要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新课改的改革下,所有学科的教学方式都在不断优化、革新,特别是法治教育课中加入生活化元素来展开教学,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构造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会切身融入到这一科目中,不仅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形成道德修养,还能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正是学生认知能力和道德思想观念的重要塑造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后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如想象中一样美好,大多数的教师都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一味的讲述理论性知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本就有限,长时间理论式教学不仅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发挥出有效的教育价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是素质教育推行的最新的教学方式,对改善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的避免枯燥的說教式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从而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够通过引入生活案例以及营造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从而受到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和成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科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假如教师可以科学地导入新课,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列举真实的案例,为学生科学地导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我和我的家》相关内容时,在上课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谈谈个人的家庭成员。有的学生说:“在家庭中,有我、我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然后,教师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大家是否可以根据现实状况,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们的家庭成员呢?例如,基于职业与兴趣爱好等层面”。有的同学基于职业的层面,谈到:“我的父亲是医生,我的母亲是护士,我是学生。”,有的学生基于爱好的层面谈到:“我的母亲喜欢跑步,我的父亲喜欢钓鱼,我喜欢下跳棋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家庭成员以及亲属关系的树状图进行绘制,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使其更加认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巧妙设计生活情境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融入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首先要明确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很强,这门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可能不了解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流程,教师在讲解时,则可以巧妙设计生活中的特定情境,把生活中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搬到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生活元素。经常性地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学会过马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红绿灯场景,提出“过马路都需要看什么呀?”、“红灯可以通行吗?”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交通规则,教育其如何遵守交通秩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更加容易接受知识,也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性。

  (三)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要想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知识,便需要教会他们将其灵活运用,因此相关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多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知识本身的运用能力。首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运用情景,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化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两人对话的形式来把道德与法治里面的场景表现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里,更好的使学生体会到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授课。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同学们在户外观察生活,比如在学习《公共生活靠大家》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观察交通规则或者在户外观察垃圾分类等,这些都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公共秩序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他们自身养成良好习惯。

  结语:

  总之,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回归生活。所以,只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使道德和法治课堂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的课堂本质。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捕捉可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实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中。让孩子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触摸和感悟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琳芳.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1(36):87-88+91.

  [2]黄健华.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分析[J].求学,2021(47):11-12.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