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低年级,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4-08 15:20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要避免反复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机械灌输数学知识,应该围绕数学内容创设动手实践操作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中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进而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会掌握与应用。因此,引导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提高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引言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知识,既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体验和乐趣,为此结合低年段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手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意义
首先为借助动手操作可实现学习兴趣的调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为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动手操作为一种多个感官共同参与,且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因此,动手实践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新事物,可对学生思维、想象、记忆、感知充分调动,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将会实现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并由此产生热爱,产生惊人学习热情,而小学生具备浓厚学习热情则尤为重要。其次为动手操作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空间想象能力较为缺乏,加之学生理解能力受限,使得学生对空间图形等几何知识存在理解困难。小学数学几何教学内容虽依据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的规律编排,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认识图形到掌握图形,再到计算图形,学生学习效果仍需提升,部分学生无法对空间图形知识加以掌握。若教师将动手操作应用至教学活动中,学生理解能力将会得以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空间图形知识。
二、传统课堂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脱钩。学生仅仅是学会了数学知识,但不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开始认为数学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从而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总是有一种偏见的认识,认为学生的能力差异不同,对知识点不能主动地思考。然而,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实践活动的研究,又会使得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活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发言和自主思考的机会,这不但抹杀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且使得课堂氛围较为严肃,不利于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甚至很有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措
(一)培养模式合理,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说是智慧生成的源泉,也是思维的一个起点。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其年龄越小,思维就更需要一些支持物。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较差,为此教师教学数学概念知识时,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以及思考探究,不断地把简单的操作演示转变为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以及自发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的、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从实践操作中不断学会概括数学概念与结论。首先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操作。如,教学“9+()”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和理解凑十法成为重点部分,因此,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例题,让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进而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借助学具的摆放弄清凑十法的整个过程。学生借助学具不断地从中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进行比较,对数学知识及时概括,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
(二)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较为直接与稚嫩,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灵活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带来更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展开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发一些白纸,然后利用白纸制作一个正方体的纸模,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正方体的各个面画上不同的符号,相对的面要用同一种符号来标注。例如,上下面可以画上“茵”、左右面可以画上“殷”、前后面可以画上“姨”。这样当学生站在整体视角审视这个正方体纸模的展开图时,就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是三个完全不同的面”与“一个面相邻的四个面分别是其他两组相对面”这种最基本的几何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其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白纸来尝试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进行“包装”,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相关知识点展开探究。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伴随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已普遍应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推动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提升。如展开“平面图形的基本认识”教学内容时,教师便可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至教学视频制作过程中,将多边形周长面积公式、多边形的制作等知识向学生呈现,再引导学生遵循视频中制作方式,制作多边形,加强学生记忆。借此方式,除可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以培养外,还可帮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比比画画,发展学生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帮助他们形成空间概念,通过实践过程的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进行尝试、假设、推理、想象以及验证等,最终把握概念的本质,从而建立空间概念。在教学几何知识时,不仅要重视教学的演示,更要重视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经过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发展空间概念,理解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通过“做一做、拼一拼”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与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教师首先激趣定标,为学生出示了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学生先认一认,并说一说各种图形的名字,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按照图片上的图形动手拼一拼,顺势引出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拼组”,并明示学习目标。接着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学习任务为探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拼组,学生自主动手,利用手中的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拼组,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做好适时点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增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总之,循序渐进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打开数学的神奇之门,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甘震.浅论动手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与实践[J].魅力中国,2021(4):250.
[2]潘必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21(1):87.
[3]李风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措施[J].家长(上旬刊),2021(2):7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