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党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资源,中学历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07 18:03
2021 年初, 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教育部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精准指导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区域性党史资源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历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有利于构建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也有利于充分发挥革命传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选用区域性党史资源, 拓展历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党史资源, 可以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丰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区域性党史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 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可以采用现场教学、对话教学。基于实物史料的现场教学, 是指将课堂搬出教室, 回到历史现场, 让学生们在历史事实的还原中进行情感体验, 进而最大程度地体悟时代思潮与时人精神。具体来说, 遍布各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旧址、革命事迹陈列馆、名人纪念馆、革命教育基地等, 为我们进行现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史料。例如, 学生在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时, 近距离考察毛泽东同志在讲习所临时住所的摆设(简易床、办公桌等), 在对比中感知我国革命领导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口述史的首要价值在于, 相比于绝大多数的原始材料, 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再造原有的各种立场。组织学生参加口述史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利用已正式出版发行的口述史料并使之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传统教学形式, 及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口述史料搜集与整理全过程的现场教学形式。特别是现场教学形式的运用, 能让学生学会倾听、梳理、思考, 与采访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口述史活动, 让学生感受历史不仅是课本上的只言片语, 它还包含着鲜活的生命与记忆。
二、精选区域性党史资源, 构建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指南》将革命传统教学的主题划分为七个部分, 即: 党的领导、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教师在选取资源时可以此为纲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与精选。
此类革命传统教育不但需要密切契合国家统编教材内容, 而且要充分考虑地方党史资源的分布情况、特点等, 尤其要充分理解《指南》的要求, 择优选取教学素材。选取的党史资源因其地域性使学生倍感亲切而愿意深入了解, 因深入了解而明白事理, 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另外, 教材的解读、史料的解释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因而统编教材各子目以及地方党史资源所涉及的主题均是开放性的, 这要求广大师生树立科学、统一的方法论、认识论, 在《指南》的指导下自主地辨析、理解。
三、善用区域性党史资源, 提升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
积极利用已开发的区域性党史资源, 极大地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的空间由固定的课室走向灵活的现场课堂。革命博物馆、英雄人物纪念馆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遗迹,充满了仪式感与象征意义; 留下红军长征等革命印迹的红色路线, 充满了催人奋进的革命英雄事迹和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单向式机械灌输, 而是丰富多彩的双向式互动, 其中典型的有师生间的问题驱动式、探究式互动, 师生现场体验式、感悟式互动,师生与亲历者基于共情的深度对话等。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促成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 区域性党史资源是对统编历史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并不是要取代统编教材的主体地位。在整合革命传统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充分理解统编教材的框架安排及内容分布, 非常熟悉区域性党史资源的分布情况; 然后要充分考量《指南》的要求,并在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与《指南》要求的统领下, 结合教材内容对资源进行择优选取, 使资源既能与统编教材内容进行无缝对接, 充实完善统编教材的地方特色内容, 又能与《指南》的主题内容框架相适应。在整个革命传统教学过程中, 区域性党史资源的应用可大大提升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感染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其对家乡的了解。
区域性党史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容并强化其效果。其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部分, 可以提升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效果, 进而提升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当前, 地方历史文化如何有机地契合统编教材内容, 增强历史课堂的现场感与亲和力,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能力, 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指南》的颁发实行, 有效地指导了校本教研遵从党中央“四史” 教育的政治方向, 将进一步强化校本教研的效果。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