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客家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探索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技术,文化,美术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07 18:0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艺术课程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是撬动美术课程改革的有力杠杆之一。从信息化视角观察发现, 中小美术课堂教学存在几点常见问题: (1)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从网上大量找图片、视频, 不结合学情盲目地拓展学生知识面, 脱离生活实际, 脱离教材; (2)依托信息技术强化技法的灌输, 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久而久之失去持续的学习热情; (3) 学生之间交流与欣赏的时间被不断压缩, 流于形式, 变成部分学习能手的独角戏, 难以激发学生群体的审美意识, 不利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蕴藏着丰厚的美术教育教学素材,多元多彩的审美视角与审美思想。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尝试运用信息技术, 以深圳客家甘坑小镇为例, 将客家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 打造有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美术教学课堂。
第一步: 借助学校春游与秋游的活动安排, 带领学生实地采风, 引导学生拍摄甘坑小镇的景物, 汇总图片与视频。第二步: 组织学生制作汇报PPT,分小组展示与分享甘坑小镇之美, 从色彩、建筑、文化等方面启发学生欣赏美。第三步: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组织学生分课时、分版块绘画,绘制甘坑小镇的建筑符号、客家行为文化、客家节庆活动与小凉帽IP。第四步:利用微信、QQ、钉钉等信息平台建立班级“共绘客家文化” 公众号, 进行线上与线下展评, 同时评选出“客家文化优秀小绘手”, 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客家节庆活动与小凉帽IP。下面摘选这两节课的精彩教学片段, 分析信息技术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例1: 一起体验客家节庆活动
本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 画舞狮与手工制作狮子, 引导学生欣赏与了解舞狮活动及文化。
导入新课环节, 播放喜庆的锣鼓和欢快的麒麟舞的视频, 再播放小凉帽动画中出现的舞狮子(麒麟) 的画面。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客家人舞狮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对舞狮的好奇。再辅以小凉帽动画中的画面, 用图片呈现元素复杂的活动, 给学生的绘画搭建了学习支架, 打开了学生描摹舞狮的构图思路。
推进新课环节, 结合视频进行分解动作, 启发学生多角度观察舞狮的意境与形神。狮子舞动造型很多, 例如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 狮尾通过不同的马步组合, 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表现出来。学生能够总结狮子舞动的主要动作包括: 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学生还能够描述不同动作所蕴含的形神, 例如擦痒是卖萌, 跃起代表欢呼雀跃、迎接贵客等。
动手画画与制作狮子环节, 手工剪纸制作狮子,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调整难度。小学生主要以简单的平面剪纸为主, 步骤精简。初中生可以要求制作立体的模型, 步骤较多。教师先提供制作微视频, 学生进行模仿, 也可建议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做个性的改进。
赏评狮子环节, 交流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本节主题的学习成果,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有的学生认为, 舞狮气势磅礴, 富有阳刚之气。有学生介绍, 舞狮是一种民俗, 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 长盛不衰, 历代相传。有的学生感叹, 手工制作的舞狮使用的狮子工艺程序繁杂、技术细腻, 古代人真是聪明, 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度高, 信息技术巧妙穿插在教学环节中, 增加了环节之间的衔接, 丰富了情景的创设。本节课中, 视频慢镜头回放, 学生根据画面争先恐后描述舞狮造型与动作这一过程, 特别能发展学生发现美、评价美的能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 围绕美术核心素养, 为学生创设更多像专家一样思考的机会, 像专家一样展示的机会。
课例2: 欢乐小凉帽, 体验工艺设计
休闲娱乐项目IP 化是甘坑小镇运行良好的秘笈之一。在春秋游活动中,学生在小凉帽之家即小凉帽IP 产品展示及销售的商店流连忘返。琳琅满目的定制产品, 添加IP 形象元素的衣帽、书包、文具等构成小凉帽系列产品。贴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凉帽IP 形象宣传, 将客家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本节课要求学生将小凉帽、阿凉、阿妹等IP 形象或符号画在喜欢的生活用品中, 设计一个有小凉帽、有客家文化的工艺品, 并简要写出工艺设计创意。引导学生欣赏与了解小凉帽背后的客家文化与传奇故事, 学会将客家文化融入个人作品中, 增强文化理解与创造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
导入新课环节, 先播放小凉帽动画《小凉帽之白鹭归来》中的精彩片段。利用视频素材, 激发学生对小凉帽文化与传奇故事的好奇。再把学生原来拍摄或购买的小凉帽工艺品图片展示出来,启发他们将客家文化的符号融入生活用品中, 当好客家文化的宣传员与设计师, 让大家领悟文化之美。
推进新课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方案, 设计工艺品、构画作品。教师使用平板拍摄学生方案、学生作品、经典制作过程, 上传到班级客家文化公众号,以备展评交流之需。
展示工艺品, 交流与分享环节, 教师运用希沃同屏技术, 组织学生展示小组工艺品, 并说出设计创意。第1小组设计了一个“小凉帽” 式样的公交站台,创意是将公交站台的顶棚设计为凉帽形状, 供人乘凉与避雨, 既宣传文化, 又增大了遮挡空间, 一举多得。第4小组把阿凉设计成一个环保小战士, 创意是阿凉用小凉帽驱动魔法, 把游人随手扔掉的垃圾移动到垃圾箱里, 这可把小凉帽和阿凉都累坏了, 以此提醒大家爱护环境。
网上互评环节, 课后, 组织学生到班级客家文化宣传公众号进行作品互评, 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工艺品, 说说亮点与建议。学生通过互评互析, 开拓了设计思路。
本节课将主题学习推向了高潮, 学生参与度高, 信息平台拓宽了学生交流的时空, 为后续的拓展学习提供了保障。“小凉帽” 式样的公交站台这一工艺工程创意, 贴近生活又构思巧妙, 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引发师生的热议。不少小组能够结合社会问题、社会热点设计工艺, 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文化创新融合。展评过程,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 及时予以评价指引, 维系学生的学习动力, 点燃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反思与展望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创客活动与翻转课堂模式为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便利, 也带来了诸如数字化信息的泛滥、教师数字化技能的生疏等问题。因此, 教师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媒介进行美术教学, 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动态教学情境以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微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利用技术反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项探索以深圳本土客家文化为教学素材, 借力客家建筑、客家节庆活动、小凉帽IP 等鲜活的情境, 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整合了视频、图片、公众号、希沃同屏展示技术等, 促进学生充分交流展评, 碰撞思维, 真正体会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
责任编辑魏文琦
实习编辑李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