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宇宙生态对云端展示空间发展的影响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元宇宙,沉浸体验,虚拟现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5 18:37
摘要:云端展示模式是后疫情时代下伴随着Web 3.0、虚拟漫游等技术的发展而盛行的新型展览展示模式,在近两年里,云端展览凭借其空间特点和展示优势与传统线下展览形成相互辅助、相互依存的发展形势。与此同时,元宇宙生态这一概念的出现又一次为云端展示模式带来新的影响。元宇宙生态的去中心化模式以及基于NFT技术,给予虚拟访客的社会身份、社交环境和虚拟艺术品价值与云端展示空间的对接,一方面从社会人的身份认证与社交环境赋予了虚拟访客更真实的观展体验,另一方面为数字化虚拟人与展品带来了与现实世界互通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化云端展览的未来发展。
引言
自2020年开始,疫情导致美术馆、展览馆等开放受到影响。作为大众欣赏艺术作品的主要渠道,线下展览的取消和延期给艺术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虚拟漫游等理念和相关技术发展却为线上展会活动这一形式带来了快速的发展。2020年4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 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对传统展览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使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手段,以“云展览”模式提升展示、宣传等效果。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都开放了云端展示空间,同时大量的临展活动也从线下发展到云端线下一体化的展览模式。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相关活动中,云端展示也被大量运用到全国各大主题展览中,为大众学习党的精神、党的历史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式。由此可见,无论是“云展览”的发展还是“云端线下一体化”展览模式的普及,都证明了在大数据时代“云展示”模式正是符合文化现代化需求的展示及传播途径。
1. 云端展示与元宇宙生态
“云端展示”最初作为线下展览的扩展形式,不是简单重现线下展的作品,而是构建一个与线下展厅相辅相成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单向的展示明显无法满足游客真正的沉浸需求,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述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虚拟环境中人与机器的交互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都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2021年3月10日,元宇宙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上市。2021年10月28日,美国脸书(FaceBook)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脸书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公司更名为Meta。百度公司迅速上线了元宇宙社交APP。这一系列的举动将“元宇宙”这一概念推向大众视野。一时之间,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对“元宇宙”这一概念开始了各自的研究和布局。一个从科幻小说中诞生的概念迅速成为年度热点,更有甚者将2021年称为元宇宙元年。目前对于元宇宙的研究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都包含了“连接虚拟与现实”“人类生活的虚拟化重构”的观点。Roblox公司则以元宇宙用户为中心提出一个元宇宙生态中必须具备的身份、社交、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文明等八个基本要素,另有学者则认为元宇宙的要素为虚拟化身、身份认定、创作内容、虚拟经济、社会接受性、安全隐私、社会责任。
通过上文的阐述,元宇宙生态中人的社会属性和空间的虚拟属性是被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同的,而虚拟展示空间也正是互联网业内目前元宇宙空间最直接的应用场景。一方面,虚拟空间成为支撑元宇宙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为虚拟二重身和数字人提供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元宇宙生态规则也在影响着虚拟展示空间的呈现形式和发展方向,促使云端展厅从单一展示空间向社会化共享空间发展。
2. 旁观者到游客的转变
2.1 虚拟空间的旁观者
云端展览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对策展人而言,云端展示空间依托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物理层面的时空限制,不仅为访问者提供最大化的游览空间,快速地在不同的展厅或展馆之间遨游和联动,同时为策展人带来更多信息表达的余地,提升了展览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对艺术家而言,在三维全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云端展示模式还能够打破线下展的观展局限,以更细致丰富的方式展示展品的细节,更有甚者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艺术品数字解构,从视觉上直观展示出艺术作品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对观众而言,云端展提供了自由空间去游览。传统的线下展除了展厅位置和开放时间的限制引起的错过展览和无法到达展览地的问题外,游客在展厅内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云端展厅以其特殊的时空属性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性,观众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观展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重点关注的展品反复观赏。
虽然云端展示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至今为止云端展非但不能代替线下展,反而呈现出云端、线下双展厅平行发展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游客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在传统的云端展厅游览过程中,唯一可以识别访客身份的方式就是从技术层面进行信息解析,而观展过程中访客也只能独自进行页面的浏览,即使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漫游式展厅,访客也只是独自在虚拟场景内进行游览,过程中完全不会“偶遇”其他访客,更不可能产生社交。反观线下展的展厅内,更多的游客则是多人组队观展。2021年在南京举办的“百年征程,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作为红色文化宣传和学习的重大展览活动,在展览期间就有大量的学生和机关组织单位的参观团队到场学习参观。而云端展示空间为了确保其运行的稳定和技术的要求,要将与展览内容关联较弱的路人或同伴的存在弱化。访客在其中基本都处于“虚拟旁观者”视角存在,使任何一名观众都成了唯一访客。这一设定无疑降低了观众的社会属性,也从体验上阻碍了沉浸体验的目标。
2.2 虚拟游客的身份认知
在传统的云端展厅游览过程中,唯一可以识别访客身份的方式就是从技术层面进行信息解析,而对于一般的用户而言,这些数据并不能为其带来虚拟空间的存在感。相反在元宇宙生态的组成元素中,虚拟任务的身份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虚拟化身”的身份认同则实现了虚拟空间中人的社会属性认定,也重现了不同社会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首先,元宇宙生态中人的化身被赋予了“数字躯体”,数字身份作为元宇宙中用户存在的证明,其在虚拟空间内带来的身份认知不仅仅局限于“身份证”功能。“数字躯体”作为虚拟空间中的化身载体,在用户的操作中所做出的行走、跳跃等行为使得化身携带了更多的个人行为特征,而在虚拟现实体感设备的技术支持下,虚拟化身甚至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不及现实中的人所做的自然,甚至还会由于技术原因出现奇怪的姿势,但无疑这些交互行为的产生能够使云端展示空间和真实空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点,从而增加虚拟游客的沉浸体验。
其次,元宇宙化身增加了云端展厅中游客的差异性。由于“数字躯体”的应用,元宇宙生态下虚拟空间内的用户从独立访问的虚拟漫游变成了共存于同一空间内的游客,每个人的化身都会以一个虚拟形象出现在其他人面前,而互联网用户为了能让自己的形象快速与其他虚拟游客进行区分,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化身的外形进行选择和设置。早在2002年4月15日,腾讯公司在2002版QQ上推出“QQ秀”功能,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装扮自己的虚拟形象。如今在3G技术和虚拟建模技术的支持下,《幻塔》《天涯明月刀》《完美世界》等一众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先后开启了“捏脸系统”“捏人系统”给玩家设计外形各异的虚拟角色,以此吸引玩家。同时VS·Work元宇宙引擎公司的设计师蔡兴伟在与笔者的交流中也提及,工作中多次收到用户希望可以增加角色外形或开放自由创建角色模型的功能。
由此可见,相比传统的云端展示空间中将游客作为“虚拟旁观者”,具有数字化身的“虚拟游客”设定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式体验和沉浸感。在元宇宙生态的影响下,云端展厅要提高访客的沉浸式体验,对于游客身份的认知改变与化身设计将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3. 从个人空间到社交环境
现在的云端展厅和虚拟展示空间由于设计和技术等原因,大多用户都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其中游览,每个展馆都是以访客的个人空间形式存在。而线下展览则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满足了游客个体的观展需求的同时,也是一个进行社交活动的空间。除了游览团体之外,线下展伴随展览举行的开幕式、沙龙、演出等活动也提供了大量社交环境。这也正是传统云端展览所无法实现的。虽然有些展览通过使用网络直播、网络会议等来提高云端访客的参与感,但是不同软件之间的切换和局限的交流空间在提高虚拟访客的沉浸感这一目标上的成效仍十分有限。
现在被投入商业运用的元宇宙初级生态,在满足了原本云端展览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自由性基础上,其共享生态还将同一空间内的访客连接到一起,将云端展览从单一的人机交互体验转变成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并存的双重体验。当虚拟访客从个体行为逐渐转化为群体行为时,元宇宙化身的身份塑造开始,到化身之间的交互行为乃至化身群体的社交实践活动都会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的特征,不同现实个体本身的性格又在影响化身在虚拟空间内的社会行为。当虚拟化身能够进行社交活动后,元宇宙云端展览就可以围绕展览开展更多的社会活动以增强展览产生的沉浸体验。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2022年毕业季创新性地开启了元宇宙毕业展。在元宇宙展览空间中举办了开幕式、学术讲座等活动。利用云展厅的空间优势进行展览活动的同时,组织了大量师生交流活动,甚至通过穿戴式设备在空间内完成了拥抱、合影等一系列社交活动(组图1)。
无论是虚拟空间还是真实空间,技术所做的交互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的交互,在元宇宙生态的去中心化概念的推动下,将逐渐从简单的单向展示向多元社会环境转化,从而提升虚拟访客在云端展厅内的沉浸体验。
4. 虚拟展品与数字艺术品
元宇宙生态除了对云端展示空间的发展带来影像,对于云端展示的展品价值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17年在以太坊区块链ER721只能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确认数字资产权益的凭证——“非同质化权证”(Non-Fungible Token)。这种认证赋予了数字艺术品唯一化、不可替代化、稀缺化、不可分割化等特征,将原本在数字环境下可以大量复制的内容转化为现实中一种特殊的物品,而被NFT技术加密后的数字艺术品就成了加密艺术,使得云端展示空间中的虚拟展品拥有了其特有的价值。2021年12月,著名数字艺术家Pak所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合并》(The Merge)作为NFT以9180万美元出售,成为至今为止最贵的NFT作品。
一方面,加密艺术的出现给数字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作品存在形式和估价、交易模式。数字艺术由于其载体特性不能像传统的绘画、雕塑作品一样被直接收藏在现实空间中,作为代码组成的艺术形态,复制和传播数字艺术作品都相对容易。而加密后的数字艺术作品则成了唯一的、有产权的数字物品,从根本上保护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NFT加密技术也被用于保护博物馆的数字藏品。在博物馆的数字化改革下,国内众多博物馆都开设了各自的云端展馆,大量实体展品被做成图片、影像资料,甚至通过三维扫描建模的方式将展品高度还原为数字展品。大量的藏品数据以数字化的形式被复制到数字空间,如果这些数据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被复制和传播后,数字展品还是不是唯一的存在?
结语
综上所述,元宇宙生态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和社会问题有待解决,但不可否认元宇宙生态的建立推动了未来云端展示空间从小型单一空间向社会化共享空间的模式发展,云端展示模式和线下展示模式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前提下将拥有更多的交融点,多感官的人机交互技术和去中心化的生态构成使得数字化虚拟空间的体验更贴近于线下空间的社交模式,为云端展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崔钰林.双重视角下线上艺术展览形态的现象化分析[J].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1(4):80-89.
[2]施德群.论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的常态化互动发展[J].特区经济,2020 (10): 155-157.
[3]Lee P., Braud T.,Zhou P.Y.,et al. 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 A Complete Survey on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Virtual Ecosystem,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Latex Class Files. 2021,14 (8):1-48.
[4]荆林波.元宇宙:溯源与展望[J].财经智库,2022,7(1):95,110,150-151.
[5]喻国明,姜桐桐.元宇宙时代:人的角色升维与版图扩张[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4):5-12.
[6]杨庆峰.元宇宙的空间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2):47-58,174-175.
作者简介:潘溯源,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2021江苏省高效哲学一般项目“后疫情时代下云端数字展陈发展研究”(编号:2021SJA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