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 发布时间:2022-09-25 18:40

  摘要:本文结合“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参与式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尝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从而发展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构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设定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社会工作概论”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对教学改革的推动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借鉴价值。

  引言

  当代数字化信息化教育发展迅速,数字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社会工作概论”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入门”课,还是该专业的“总课程”,基本涵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来说,本课程的教学对学习专业知识、认知专业学科、掌握专业方法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的意义和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线下课时有限、师生互动受空间的阻碍、学科认知范围受时空的限制等因素,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如何有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等,成为“社会工作概论”教学中面临的重点课题。

  1.“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尝试分析“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并进一步探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1.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1.1.1 课堂抓力不足。“社会工作概论”理论性强,逻辑严谨缜密,对学习者学习能力要求高。该专业学生大多源于单招或专业调剂,学习基础薄弱。学生虽对新专业、新知识有一定的猎奇心,但如果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沉闷,就难以保持学生对课堂的紧张感和关注度。

  1.1.2 课堂维度受限。“社会工作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熟悉掌握理论基础上开展实务操作,仅靠课堂的时间难以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教学目标。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内化、吸收不够,不利于对理实一体化的内容进行建构,无法对重难点、易错点把握到位,难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导致后续实务开展时困难,影响了学习兴趣。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实现深度拓展。“只重课中,忽略课前、课后”“重讲授、轻实践”是传统教学模式共有的通病。

  1.1.3 教学评价单一。在传统教学中,“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评价主要以结果导向为主,即是以期末的考试分数作为课程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忽略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的指标,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1.2.1 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当代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移动学习端在该群体的使用和普及率极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将课堂拓展到课前、课后,即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其学习背景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层次化的教学设计;课中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支持和在线主题讨论,有效拓展线上、线下的教学空间,在高、中、低不同难度的层面实现课程资源的全覆盖;通过课后线上复习及时巩固学习成效。同时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相关的学习数据,对学习进行过程化记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业的成功率高于仅依靠在线学习或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混合学习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引发教育系统的变革”[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知识传授不仅在课中进行,还向课前、课后延伸,实现教学闭环。

  1.2.2 促使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线下教学、线上在线学习进行有效的衔接,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化学习资源,优化和扩展教学设计,进一步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具有共享的优质资源、灵活的教学时空、可数据化的教学过程等优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与方法,而且还要求教师有更灵活的教学设计能力,并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力,“利用信息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并实现教学创新”[2]。

  1.2.3 实现科学合理的过程化教学评价。“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专业价值观、专业工作方法,并初步掌握专业理论、价值观在实务技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实务中运用专业理论、专业价值观去分析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这也就要求课程应开展多维度、过程化的评价。过程化考核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两大部分,线上过程考核点主要包括视频学习时长、讨论参与度、互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考试情况,线下过程考核点主要包括线下课堂讨论参与度和期末考试。“借助课程平台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对教育舆情的实时监测、对学习效果的量化分析、提供个性化精准教学服务、个性化学习诊断预警等等”[3]。

  2.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2.1 建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线上线下闭环式教学流程

  鉴于社会工作强调实务参与和专业认同的培养,本课程采用以学生参与式学习为主体的“OB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此模式是在加拿大师资培训的“BOPPPS”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为更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将其中学习目标告知环节前置于课前,组成了目标、导入、前测、教与学互动的深度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延伸等六个环节的闭环式教学流程。在此教学流程中,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与不足,有效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互补性的交错学习活动。课前线上发布学习指引、任务单,学生提前预习;课中组织学生运用相关内容进行小组项目任务、分工合作、互动交流、动手实践等多样性的互动教学;课后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基础选择适应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可以通过点播、回放学习视频资源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也可以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以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实地进行学习,如图1所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充分地实现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师生课堂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2 搭建线上数字化网络课程平台

  “课程建设借助超星泛雅教学平台,融合教材、微课视频、实务案例等资源,着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4],搭建“社会工作概论”网络课程空间,实现“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如图2所示。通过“教室端”“移动端”“管理端”来保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室端”可通过课程平台工具实现课上开展主题讨论、活动体验、成果展示、随机选人、抢答等多种互动形式,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移动端”通过移动学习APP的使用,整合各种、各层次的教学资源,形成对学习过程的全覆盖。学生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和课前的知识前测,通过移动平台实时进行答疑解惑,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管理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环境等前端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更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和科学教学设计,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学情,适时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计划。

  2.3 开展以“参与式教学法”为主的线下课堂

  社会工作专业是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其培养过程需强调专业方法的训练和专业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鉴于社会工作知识传授中的参与性和认同性,本课程教学采用以学生参与式学习为主体的“OBPPPS”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式学习”环节,运用参与式的教学工具开展教学。

  在教法上,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进行模拟实践,增强情感的体验,强化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技巧的掌握和应用,以达成能力目标。

  在学法上,如采用学练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法。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增强课堂抓力,让学习真正发生。

  2.4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评价更加侧重于过程化考核,课程教学全程采用泛雅学习平台的积分功能,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表现全计入评价内容,线上过程考核包括课件访问情况、视频学习时长、讨论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考试、拓展文献阅读量等记录,统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线下过程考核点主要包括线下课堂讨论参与度和期末考试。具体包括:

  (1)全过程的评价项目。通过泛雅教学平台,开展涵括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内容;

  (2)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采用小组组内评价、小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多维度评价生成。

  (3)细化每个课题的前测和后测。在每次课上,通过OBPPPS教学模式中的前测和后测,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使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3. 总结与思考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的混合式教学效果。“通过互补型的线上线下教学,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通过线上预习、线下重点理解、线上巩固延伸、线下再答疑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实现了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体验的转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的评估与评价,做到学习数据分析迅速、诊断反馈及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高效学习和有效学习。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采用OBPPPS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以参与式学习活动为核心,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强调师生交互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大大提升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参与式学习得到更好的突破。

  对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一是坚持以“参与式学习为主”为教学理念。二是加强对课程进行全面性和合理性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育实效。全面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的比例,“加强线上线下课堂的连贯性;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长,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配置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资源,避免因教学资源的堆积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6]。

  参考文献 :

  [1]丁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大学体育健美操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9.

  [2]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

  [3]冯昕烨.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4]全丽莉.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与分析——以高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1):128-130.

  [5]霍利岭,吕晓晴,边玲,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在线学习平台的比较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60-61.

  [6]高启杰.崔乾慧.“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A].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5):26.

  作者简介:张俊秀,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项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