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发展对辽宁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金融,创新能力,辽宁区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25 18:37
摘要:现如今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技术上的困境主要是内生问题和数字金融发展问题,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仍面临诸多困难,最主要的还是可持续发展难题。数字普惠金融是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本文从解决辽宁数字普惠金融成本与风险不对等的内在问题入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从不一样的角度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策,以及从社会企业角度提出了如何管理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科技融合的理论,目的是从政府和企业方面提出有利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引言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新的财务模式,结合信息和先进技术实现金融产品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显著影响,并刺激当地创新主体的热情和主动性。一方面,数字金融为当地提供了创新活力,使金融服务满足资金的需求,并促进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激发了消费者的潜力,扩大消费列表,促进升级消费者结构,是当地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关于数字综合金融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增强我国数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数字经济普惠综合融资的当前状态和趋势一片向好。
1. 辽宁省数字普惠金融现状分析
1.1 辽宁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
2015~2020年辽宁省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及全国平均总指数反映了辽宁省各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与各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如图1所示。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各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在辽宁省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也运用了数字普惠金融。但是,把这些城市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相比较,辽宁省除了沈阳市和大连市,其他各城市均落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中下游。进一步分析,辽宁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在初期位于全国前列,但随着数字技术在全国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未能跟紧数字化建设,导致数字普惠金融逐步落后。
1.2 辽宁省数字金融发展各指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图2是辽宁省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这三个细分指数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发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上,除沈阳市、大连市外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在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上,除沈阳市、大连市、盘锦市外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在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上,除沈阳市、大连市、朝阳市外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综上所述,辽宁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无论是在整体水平还是细分结构上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尽快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2. 制约辽宁省数字金融发展创新能力的因素
2.1 成本风险因素
商业银行的“成本风险”限制仍然是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在地理空间中广泛分布,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银行收购的边际成本[1]。此外,小型企业和农村客户通常缺乏抵押贷款资产和良好的财务数据。因此,根据传统的公司信用风险方法,违反合同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公司的期望。在客户获取成本和风险控制的双重限制下,很难维持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使用公司或个人社会关系来减少违反合同和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但是,此方法需要收集大量数据信息,这实际上增加了客户获取成本。因此,为了完整应用这项技术,一些商业银行仍然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2.2 机会限制因素
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引入数字技术可以改善普惠财务的普惠,但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商业银行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信心或动力来通过扩大客户群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换句话说,金融市场的本质竞争力如果在其他市场上用相同的技术成本投资可以获得更多收益。出于商业银行的“本能”,风险收入比率较差的客户群将被系统地排除在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外。从财务公平的角度来看,数字包容财务的比例可用于增加商业银行中数字普惠融资的比例。但是,对于数字普惠融资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价值从根本上改善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热情。
2.3 发展不平衡因素
数字普惠财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即使在世界上其他发达地区,人们在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方面的认知差距也阻碍了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和发展。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及城市和农村差异[2]。根据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研究报告,东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普惠小贷款和微贷款的平衡相对较高,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5个省的普惠微贷款,占全国惠普金融总量的近50%。
2.4 数据垄断因素
数据竞争和数据垄断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在数字经济中的重点不再是传统的市场份额,而是客户数据信息。作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过程的核心要素,数据的积累和应用管理是数据驱动的金融产品创新的基本条件。将来,商业银行围绕数据之间的竞争也将很激烈。对于数字金融业务,获取、积累和分析客户数据信息是解决其成本和风险问题的关键,也是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型创新的基础。国内互联网领先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在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使用方面具有自然的便利性。大型技术公司使用数据渠道的优势来形成垄断并阻碍公平竞争。财务数据流通和共享仍然是当前数字包容财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核心问题是数据所有权,数据所有权和数据收益权的归属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义。针对财务数据循环过程中的争议或主张,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案机制,这导致数据主体降低了数据交易循环的热情。为了避免数据竞争带来的垄断和数据安全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机构的数字发展政策和行业规范。
3. 发展数字金融增强区域创新活力的相关建议
3.1 政策补贴和数字普惠金融升级
辽宁省政府应进一步阐明商业银行作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仍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机会成本制约下,为商业银行提供一定的政策补贴,并动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参与数字普惠资金才能参与数字包容为要求。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必须从金融部门获得关键的影响因素信息来实现完整过程。利用自动化和智能的大数据系统,实现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全面提高数据的服务能力并完全利用数据值。通过使用数字识别系统、简化的批准流程、可互操作支付系统,可以弥补金融基础设施的缺乏,并节省人工成本。
3.2 增加数字普惠财务供应,减少进入门槛
为了弥补普惠金融市场的不平衡发展,需要改变供应结构。借助省政府政策,大力增强数字普惠融资的有效供应。有必要认识到传统金融系统上数字技术的变化。依托技术创新机理体系的改革和数字包容所建立的顶级设计鼓励辽宁省的资本市场发展。建立国家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系统,促进在线和离线信息服务的集成和升级,并根据现有服务渠道实现信贷管理、客户管理、电子付款和和解服务的覆盖范围[3]。特别是,在线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是为了弥补金融实体渠道的缺乏。使用数字技术和大型数据平台进行子市场细分,并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设计目标贷款产品。根据小型企业和农村客户的实际情况,创新抵押贷款模式,减少小型和微型企业抵押的门槛,并探索农村客户无抵押贷款审查的方法。
3.3 支持适合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工业政策
长期以来,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数字技术的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根据调研数字技术在金融发展中的应用发现,金融产品所附着的数字技术的开发通常落后于金融产品设计本身。因此,省政府应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引入数字技术应用程序政策,这有助于支持具有社会责任属性的数字普惠金融,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数字技术过多的转移[4]。作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对新技术和新算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增加,从而迫使数字技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创新。
3.4 建立标准化数字金融技术标准和数字平台,加强监督机制的构建
在数字金融技术的标准化过程中,必须首先阐明归属、范围、共享、交易,以及权利和利息分配规则。从立法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引入使用数据优势和技术垄断的反对竞争法,以有效地保护数据开发、所有权和用户中数字普惠财务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其次,进一步阐明数据规则和技术要求,例如安全标准、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以及统一数据规范定义、标识和使用的范围。最后,加强数据平台安全和客户信息的保护,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安全系统的构建,严格实施网络设施的安全要求,消除数据泄漏的各种隐藏危险,平衡数据传输与信息保护的关系[5]。阐明客户信息的范围,严格打击客户信息的非法交易,并确保了解和选择数字普惠财务客户的权利。数字包容财务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公平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建立适合我国国家条件的金融科学和技术监督系统。
结语
数字金融的发展对辽宁省区域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减少了融资成本,同时也开拓了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发展刺激了辽宁省区域的消费水平,同时利用大数据及时抓取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能力,也为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我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研究[J].西南金融,2020,(12):35-43.
[2]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6): 14-25.
[3]郭峰,王靖一,王芳,等.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2020,(4):1401-1418.
[4]王晶晶, 刘喜华. 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58-64.
[5]黄倩,李政,熊德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改革,2019,(11):90-101.
作者简介:胡雅楠,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国际贸易。
课题名称:2022年沈阳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MS-202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