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 来源:教学与研究
  • 关键字: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 发布时间:2022-11-21 18:36

  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思维能力、品鉴能力、语言理解以及语言运用等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的训练才可以完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与写作,有效开展读写结合的策略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中主要课程也是学生的基础,以核心素养培训为背景,教师应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技能培训。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基础汉语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分开,而应该整合在一起,以更好地进行阅读汉语教学,提高语文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面临的困境探讨

  首先,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较为常见。语文知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丰富的知识内容,并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在各种环境中,才能巩固自身的语文素养。阅读和写作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一种方式,而学生通过写作也能体现出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应当重点关注读写的有效结合。

  其次,读写结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新课程改革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各大院校要将更多创新性的知识融入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同时,为了培养新型人才,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新理念的形成打好基础,更要带动小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一)创建和谐氛围,培养学生读写兴趣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大量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断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所传达的思想价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与理解。作为教师,要保证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便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所在,为他们创建更和谐的语文阅读环境,在该种环境下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比如,小学语文教材里《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各抒己见地说出各自见过的小公鸡和小鸭子都有什么特点。再结合“讲故事”的形式,带小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阅读,在故事的描述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的阅读意识便会更为强烈。此外,给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分别描写各自见过的小公鸡和小鸭子,这样一来便能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技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当前写作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佳途径。要使学生充分了解一种写作技巧或表达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写作技巧和表达技巧。最后,允许学生现场练习,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自己写即兴作文,检验学生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火柴小女孩》的读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描述小火柴女孩在故事中的外貌、姿势、动作和状态。通过描述小女孩的修辞手法,例如让学生总结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在学习后拟定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话题,要求学生运用在阅读内容中所学的技巧来描述细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下除夕夜的什么样的状态和正在做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以致用,提高读写能力。

  (三)增强生活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生还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也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关。如果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读写教学,就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既能积累生活知识,又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并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读写训练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秋“为主题,引导学生掌握”秋“的描写技巧。因此,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情感。比如,老师可以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平时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就可以判断秋天来了?”这个问题显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说庄稼成熟的时候就是秋天。有学生说,凉爽的秋风来了,也就是说,秋天来了。一些学生说,如果他们看到迁徙的鹅,那么秋天一定会到来。这些都是激活学生生命认知、提升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为了写出独特的个性化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生活,找出能激发学生情绪的事物,让学生围绕这件事进行描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质量。

  (四)读写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和能力提高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语言实践中提高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个性化思维更加深刻、灵活、灵活、批判性和独创性。在读写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引导和情境创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马过河”这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的最后,妈妈说:“孩子们,不可能只听别人的话,不动脑筋,不去尝试。”这是整篇课文中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因此,在解释这句话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例如“小马听马妈的话会做什么?小马妈妈跟你说了什么实话?在你的生活中,你有和小马一样的问题吗?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深入的问题解决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以短文的形式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练笔,实现读写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需要深入探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针对学生在小学语文阶段下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坚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指导方针,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林义玉.读写结合,节节高升——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分析[J].格言,2022(5):3.

  [2]林秀文.立足核心素养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49):3.

  [3]王朝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2022(4):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