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探究
-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学,作品,探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12-30 19:13
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文学作品的身影,指引了文史结合学习的方向;运用文学作品的历史教学实践,需要始于兴趣,终于习惯,贵在坚持,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跨界学习,培养整体性思维。文学作品的运用,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增色,让历史课堂添彩。
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反思,注意甄别真伪,落实核心素养;选用典型,避免生搬硬套;详略得当,防止本末倒置。
一、缘起:高考历史试题中的文学作品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词。历史学科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呢?今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第17题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的长篇世情小说。命题者据此整理成一段史料,叙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现实,以此考查学生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影响的理解及其对史料类型的认识,可谓匠心独具。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与分省命制的试卷中都有中外文学名著的身影。从作品类型上看,有小说、诗歌、戏剧、信件、自传、画报等,其中出现最多的文学体裁是小说。从作品反映的历史主题来看,既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黑奴制度、美国内战、淞沪会战等,也有典型的历史现象,如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弊端、资产阶级的贪婪、明代白银货币化、小英雄的形象等,也有指向史学素养,如史学理论、人物评价等。从题目类型来看,文学作品既可以成为客观题(选择题)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出现在主观题(材料解析题)之中,成为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0年之前,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不二法门和唯一旨归,考点成为命题者和学习者死抠的对象。2020年以来,考试大纲被取消,这就意味着中学的教学不像过去那样“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而是要专注于学习本身,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做到学以致用。
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依据不再是考试大纲,而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一变化反映:一方面,教师们的教学要回归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回归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学生们要摒弃传统的、机械重复记忆的应试技巧,在学习与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注和实践。近5年高考试题指引的文史结合的学习方向,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的新动向。
二、实践:历史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
(一)始于兴趣,终于习惯,贵在坚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首先要有“文艺范”,不仅能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学习的园地,而且要让学生领略诗和远方。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成语典故、唐诗宋词、话剧、对联、谚语以及报刊等,“神入”历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可以搜集和引入相关的成语典故:一箭之仇、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孟母三迁、庄周梦蝶、合纵连横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或由教师激情讲述,或由学生现场即兴表演。这样,既可以引起师生共鸣,也可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习惯是一种力量。要养成运用文学作品的教学习惯,并持之以恒。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类型,进行合理的史料教学。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艺形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讲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可以引入对联“功多仁寡,城长万里帝国短;君重民轻,日暗四方宫殿明”,让学生分析描述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思考后答出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始皇是否真如对联所言“功多仁寡,君重民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文学作品的运用,无疑会使历史教师的魅力增色,给历史课堂教学添彩。要想让课堂有文学味、有生命力,历史教师必须养成良好习惯———积累各种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资料,可以亲自摘抄,或者借鉴使用。所谓“习惯成自然”。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能坚持运用一到两个文学作品的素材,相信历史课堂会更生动、更有趣,教师们也会形成文史结合的独特教学风格。
(二)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历史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思想文化史,如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以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等。上这些课时,有的教师就像讲授其他内容一样,平淡无奇地讲了,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运用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以“‘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为主题进行梳理,利用相关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架构:“探办刊缘起,明大师用心(背景);观封面目录,寻杂志主题(内容);看杂志反响,听历史回音(影响)。”对于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容易枯燥乏味,教师讲起来无趣,学生听起来无心。要想将思想文化史教好,应该改进课堂教学,适当引入文学作品等新材料,建构历史情境,回到历史“现场”,体现原生态。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走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三)跨界学习,培养整体性思维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越分越多越细。如果集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固化线性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就难以形成整体性思维。2016年以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及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跨学科学习成为了必要。例如,关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最好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对此,历史教师可以借用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实现跨界学习。当然,跨界学习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还可以跨界到地理、政治、音乐、美术甚至数学等学科。跨界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更好地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反思:文学作品运用于课堂的建议
(一)甄别真伪,落实核心素养
我们在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这种特殊的史料,进行整理、辨析、比较、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去伪存真,认识“庐山真面目”,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和论述。
许多文学作品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背景,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但是,必须看到文学作品具有虚构性,在叙述上难免与真实事件有所差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甄别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谨慎使用。
正是在利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教师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来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选用典型,避免生搬硬套
在历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应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作品。初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与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中引用,让历史教学锦上添花。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可以引入《鸿门宴》,让学生了解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足智多谋。
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完善的重要时期,“重文轻武”的社会大环境,使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宋真宗赵恒就亲自励学,亲著《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将《劝学篇》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我们就要注意思想上的导向性问题,避免生搬硬套,一味注重生动形象,忽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中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弘扬主流价值观。
(三)详略得当,防止本末倒置
在实际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详略得当。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一定要以传播历史知识为主,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辅助。对于文学作品的运用,绝不能过度探究所用文学作品的内涵、具体内容情节等,更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没有目的,喧宾夺主地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语文课。
如“庆历新政”是人教版选修一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改革史的重大事件。由于范仲淹的诗词在中小学课本多有收录,所以范仲淹的诗人身份更广为人知,他的诗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范仲淹的文学创作与北宋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导入本节课时,可以引用其诗作名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也不会本末倒置,这样将文学作品和历史教学合二为一,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文以史载,史以文传。文史结合向来就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文史结合,可以突破学科知识的界限,实现跨界学习,将文学创作的优势转化为理解历史的有机补充,是对历史教学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历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巧妙运用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多元史料,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味。
责任编辑黄铭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