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修订)》中对“科学思维”的定义为: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从“科学思维”的概念可以看出,“崇尚真知”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尊重事实和证据”是科学思维的依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的途径,“认识事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是科学思维的目的。

  一、“科学思维”的考查维度与考查水平

  基于“科学思维”的试题分为四类考查维度,每个维度可以分为三个水平进行考查。

  在归纳与概括维度,考查水平一为描述生物学概念,考查水平二为概括生物规律和原理,考查水平三为揭示新情境中的生物学规律。

  在演绎与推理维度,考查水平一为分析生物学概念,考查水平二为解释生命现象,考查水平三为预测和论述生命现象。

  在模型与建模维度,考查水平一为用文字或图式表示生物学概念,考查水平二为解读模型内涵,考查水平三为构建新的模型。

  在批判性思维维度,考查水平一为提出明确观点或找出相关问题,考查水平二为解释观点或分析问题所在,考查水平三为提出创新性论点或解决方案。

  二、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1.“归纳与概括”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题目简述:科学家们找到了与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们同时也已经能够确定化石中的种类生存的时期。根据提供的三种化石和现代马的信息(动物名称、生存的时期、腿的骨骼),请回答“什么信息是现代马从其他三种动物演化过来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答案:马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但有慢慢变化;在5500万年到200万年的时间里,马的足趾融合起来了(或马足趾的个数减少了)。

  分析:此题提供马在演化过程中腿的骨骼的变化,要求考生归纳出现代马是从其他三种动物演化过来的依据。此题考查学生对所给信息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以简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对学生要求相对较高,属于水平三的考查。

  2.“演绎与推理”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题目简述:已知果蝇的伊红眼对紫眼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长翅对残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纯合伊红眼长翅果蝇和纯合紫眼残翅果蝇杂交,所得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如下结果:伊红眼长翅∶伊红眼残翅∶紫眼长翅∶紫眼残翅=66∶9∶9∶16;上述亲本的反交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基因型和比例都是AB∶Ab∶aB∶ab=4∶1∶1∶4。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并给出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将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F1雌雄个体分别与纯合紫眼残翅的异性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为正反交所得子代均出现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伊红眼长翅∶伊红眼残翅∶紫眼长翅∶紫眼残翅=4∶1∶1∶4”。

  分析:此题思维度较大,学生错误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发生交叉互换后的遗传规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如交叉互换率的计算)。

  3.“模型与建模”试题命制与教学分析

  题目简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a为J型增长曲线,C为S型增长曲线,b曲线介于两者之间),请分析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和23h时,种群增长会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在培养初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此时种群增长均会出现J型增长。

  分析:此题以微生物培养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模型建构和模型解读能力的培养。

  4.批判性思维类试题

  题目简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在高等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中。研究发现,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有人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蓝藻R酶的S、L基因转入高等植物,以提高后者的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人员将蓝藻S、L基因转入某高等植物(甲)的叶绿体DNA中,同时去除甲的L基因。转基因植株能够存活并生长。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的R酶活性高于未转基因的正常植株。这个实验能否得出“转基因植株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的推论?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转入蓝藻S、L基因的同时没有去除甲的S基因,无法排除转基因植株R酶中的S是甲的S基因表达产物的可能性。

  分析:此题中给出有科学漏洞的结论让学生进行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议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1.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提供必要的事实与证据

  科学思维的落足点是基于事实与证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事实和依据或证据进行情境创设,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和证据展开深度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多维度、多角度地提供事实和证据,展开论证式教学,启发学生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进而形成科学客观的判断,避免利用单一事实或证据得出相关结论。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思维的深度探究和深度学习

  科学思维通过问题启动,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情境的创设就是为问题的创设服务的,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置与解决是科学思维体现的重要策略,为此,教师要结合提供的情境,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要有角度,最好有明确的指向性,以免学生的思维过于分散,导致探究和讨论趋于表面,同时,问题设置还应有一定的梯度,能为学生的思维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此外问题的设置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避免过于简单的问题(尤其是判断式或填空式的问题),导致学生科学思维的质量不高,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迁移应用,提升学生应用科学思维认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向学科应用,结合生活实践或生产实际中的真实情境,通过试题命制和解题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本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相关试题的命制上,不能停留在识记水平的记忆性知识考查,而要通过证据分析、实验设计、方案修正、结论归纳、原理概括、问题解决等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水平和素养。

  责任编辑黄博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