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逻辑维度与现实进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根本性内容,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新时代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必须直面的现实命题。

  一、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逻辑维度

  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较低效与无趣,例如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德育政策生搬硬套,缺乏深度、系统、科学的校本化理解、诠释与表达,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与学生真实感受割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做到两点:既要上接“天气”,又要下接“地气”。

  所谓上接“天气”,即在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尤其是德育政策时,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的内涵积淀,对接区域个性化发展主张,科学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体系,生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校本化表达。这样的学校德育特色理念与经验,既是对党和国家德育政策的落实与延续,又在分步落实、内容融合重组、方法选择再造的同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所谓下接“地气”,即在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要依据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教师的德育能力与方法,从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目标、评价等实际出发推进德育工作;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内容、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开展德育建设。

  二、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现实进路

  珠海市平沙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但对于办学经验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成为学校特色建设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在担任该校校长期间,带领全体教师反复研究、多方论证,最终提炼出既具平沙本土特色,又能传承学校办学精神的领雁文化理念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德育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1.以德育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德育体验

  传统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体验。要提高学生的体验感,德育活动便成为一种重要的抓手。为此,学校围绕“领雁文化,为成长领航”的核心理念,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小、近、实”为原则,设计系列化、主题化的德育活动。例如在2020—2021学年,学校围绕抗击新冠疫情开展了“抗疫精神共弘扬,爱国雏雁同成长”校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

  这些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投身社会生活实践,通过运用情境创设、虚拟场景、互动参与等方法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活动的参与中真切体验、亲身感受,从而提升了道德素养。这种自我内心体悟更容易被认同并接受,外显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规劝的内生动力,并最终内化为一定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2.以德育平台为依托,凝聚德育工作的坚强合力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与共育平台。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建设学校义工队,激发家长委员和家长义工的积极性,盘活各种资源,实行由学校领导、德育行政、班主任、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鼓励家长对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时召开家长会,切实做好家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齐抓共管,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在领雁文化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平台。努力探索“多元互动式”家校合作模式,一方面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信箱”等相关制度,主动畅通并拓展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家访、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知识、专家主题讲座等,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家庭教育观,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大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社区义工社团进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社区道德模范演讲等多种方式,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形成学校、社区德育的良性双向互动,从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

  3.以德育评价为杠杆,强化学生的德育引领

  德育评价,是撬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杠杆。学校围绕领雁文化,设计并开展了“领雁之星”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创新了学生评价机制,各级参评“领雁之星”的学生可由班队组织民主推荐或是符合条件的学生自荐,经各年级审核择优推荐参加,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在评价方式上,学校将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结果、单项和综合、定量和定性、自评与他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

  实习编辑李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