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我们有时会听到孩子因家长、老师的批评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自残甚至跳楼、投河自杀的新闻。这些脆弱的孩子,让教育陷入了“困境”,老师与家长不敢再轻易教育、批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孩子们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如此轻易地选择死亡?我想,也许年幼的他们未曾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珍贵,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懂得活着的意义与价值,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

  一、引导学生认识死亡的意义,懂得生命的可贵

  “死”作为不吉祥的字眼,一直被大家忌讳,更少向孩子们提及。甚至亲人逝世时,许多人也不敢向孩子如实诉说,只愿他们在懵懂的岁月静好中度过。其实,死是生的参照物,唯有深入认识死亡,才知生的可贵,才能努力做到向死而生。逃避的态度,只会让孩子因无知而尝试死亡,因冲动而轻视生命。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必然性,理解死亡的真相,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死观。

  在教育小学生认识死亡时,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动物、植物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一谈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生病、去世或凋零的情况。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死?死后会去哪里?死亡会不会痛?死是睡着吗?我们还能看到死亡的人吗?亲人或宠物死后,自己有怎样的心情?自己会不会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在平静的谈论中理解死亡,消除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同时,我们需要严肃地告诉学生,死亡是消失,是永远的消逝,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它是生命的结束,这种结束是永远的结束,它不会像花儿谢了会再盛开,也不像树叶落了会抽出新芽,更不像野草枯萎会再次生长。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只有一次,因此它十分珍贵。

  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对待生与死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事件、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人的意义、自我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与死,活出生命应有的光彩,让他们从小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英雄事例作引路明灯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英雄精神是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英雄先进事迹,让他们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不断成长、不断奋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大半个世纪过去,雷锋精神依然焕发着无限魅力,始终激发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他们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信念。正因为有了雷锋精神,才有了千千万万像雷锋一样的英雄。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奋战在抗疫一线,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早日研发相关疫苗,让人民群众早日接种,坚守在科研攻关一线,连续作战200多天,最后突发疾病,与世长辞。还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武汉疫情暴发时,他第一时间赶到武汉,指挥抗疫。广西百色出现疫情时,他又赶到百色,香港疫情严重时,他又前往香港,正所谓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们不就是雷锋的缩影吗?他们不就是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的新时代“雷锋”吗?连一个如此年迈的爷爷,为了他人的安康,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线,我们更要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英雄事迹,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方式与意义,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生有所值,死得其所”的人生目标。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发挥其应有价值。

  2.励志事例明人生态度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祖国更加需要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是遍布荆棘,走在这条崎岖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便有可能轻言放弃,甚至平庸一生。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御大风大浪,才能勇敢面对生活,跌倒了再爬起来。就像身残志坚的张海迪,5岁就因病高位截瘫,她靠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最终自学成才。那种坚强、刚毅的精神支持着她,让她小小的年纪就拥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励志事例,引导小学生学习他们在逆境中的行为及对待逆境的态度。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遭遇挫折时,要保持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引导他们树立向“死”而“生”的坚强人生态度。

  3.意外事例促安全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死于意外事故的小学生约130万,我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小学生约20万,小学生意外死亡人数已占小学生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都需要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一些意外死亡事例为警示,引导学生分析事故主角的死亡原因,让学生从中觉醒,明白意外无处不在,从而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如何看待“死”,往往决定着“怎样活”。小学生年龄尚小,生命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确行使生与死的权利,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借助具体的、生动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长期的引导,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让他们明白“生命高于一切”,一切行为都应以生命为前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不要舍弃宝贵的生命,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家庭、社会负责。我们要让小学生从一份责任开始,从平常的生活做起,好好对待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生命应有的价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