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23-01-01 21:20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素养,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然而,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比较浅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比较陈旧,致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真正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一些学校尚未真正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在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的日常教学都是紧紧围绕中考进行的,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考试文化科目教学中,而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关注度不够,只是单纯地将其作为一种技能科目,在学期末进行简单的考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于是,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敷衍了事,甚至主动将课堂交给其他科目的教师,学生也不认真听讲,甚至将其作为放松课。如此,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分配不科学

  与其他的科目不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出现侧重理论知识讲解的现象,给学生留下的上机实践操作机会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学会了理论知识,一旦操作起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过分关注实践操作,常常是一上课就将学生带到微机室,直接让学生上机操作,忽视了理论知识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缺乏,对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了解非常少,也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观念陈旧滞后

  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面对学科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唯有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才能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科学开展教学,最终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学科素养等研究不够全面、深刻,教学理念依然陈旧、滞后。这就导致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是一味地灌输。如此,不仅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也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契合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

  经实践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里感觉“安全自由”的理想状态下才能展现出来。学生只有在相对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才能在思考和探索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宽松、轻松的氛围。

  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提前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旨在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探究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幻灯片的超级链接”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照本宣科的模式下解放出来,凭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创造精神,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幻灯片的超级链接进行了演示。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述了幻灯片之间的超链接,以及幻灯片与其他文件的超链接,针对第三节内容并未直接讲述,而是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具体的实践探究中,教师预先提出问题,给学生设计了探究的悬念。之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操作探究。学生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操作失误,此时教师唯有通过不断地鼓励,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或者结合学生的探究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此,真正活跃了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于思考和探究的环境,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创新能力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唯有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场景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激活其创新思维,最终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为其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最终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创新兴趣、创新思维等。同时,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还可有效将学生的疲劳程度,使其始终保持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三)依托实际生活强化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科素养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也激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科目的特征,增强该科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同,探究式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的。在这一学习模式下面,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同时,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思维也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促使其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

  基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创设出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并以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以个体、小组的形式展开探究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中解放出来,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营造契合创新素养的教学氛围,并灵活借助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探究式等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来者布.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1(41):247.

  [2]李春刚.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新课程,2021(37):217.

  [3]丁贞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117.

  [4]王小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45):14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