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2 11:23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此,要想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教师就不能忽视对自主学习课堂的有效构建。
一、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作用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氛围
对于小学课堂,如果是老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种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是极为不利的。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是需要交流和思考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就是师生关系改善的前提条件,而营造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又是学习效果提升的关键。自主学习课堂中欢笑会多一些,思考会多一些,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课堂发挥应有价值的前提,也是自主学习课堂的积极作用所在。
(二)于交流中进行自主探究
自主课堂的构建是老师充分放权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层次划分比较明显,因此抛出问题或者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交流和探索,这样有利于他们思考能力的提升,每一次交流都是思想的碰撞,对于数学知识他们没有预知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思考和想法可能会更加新颖,通过不断地交流与研讨,他们可以更加自主地去探索一些数学知识和原理,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它,了解它。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数学本来考察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只有学会解题方法才能做好同类型的题。如果没有兴趣,老师只是强制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和看天书一样,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也不能对解题方法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刚接触数学的时候,还不能很好地运用逻辑思维,就导致学生觉得数学非常难学,大部分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起数学都很害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上,教师需要善于为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活力,让整个课堂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有趣的活动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同时,激发对于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考察的是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很多学生看不出这个图形是从物体的哪个方向看到的,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小正方体,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摆正方体来观察。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老师画出图形,学生用正方体摆,或者老师摆图案,让学生画出来,这样的小游戏不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近年来教育界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之一。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默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并逐渐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因此,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差异,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进行小组学习,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例如,在教授“四则运算”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简单的花店,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花卉图片,每种花卉旁边都有不同的价格标签,如"6朵30元的玫瑰、7朵28元的百合、6朵48元的向日葵"等。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例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小明想借此机会给妈妈买一束漂亮的花,向妈妈表示感谢。然而,现在小明只有60元。你能为小明设计一个买花的计划吗?通过提问,学生将主动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多样化的花卉购买计划。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无意识地运用与“四则运算相关的知识。这样,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且可以保证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环节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对于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效率。预习也是有要求的,一开始老师要告诉学生预习的步骤,不是把课本内容看一遍就是预习了,要大致了解课文主要讲的内容、知识点和不懂的问题,并进行记录,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解决。
比如,在学习“认识时间”这节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家长在孩子预习的时候准备一个时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时针和分针,因为大部分小学生思维还不成熟,无法在大脑里形成钟表表象,那样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学习起来特别困难,通过预习,学生能更容易接受知识,只有学会了才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只有适当地提问,预习才有意义。将自主学习方法应用于课程中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特点,在该学习体系下不断推动数学课程发展,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程,对于学生整体成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调整自主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自主探究模式,使得数学教学能够持续开展下去。
(四)找到数学学习技巧
小学数学只是数学的基础,并没有太大难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数学知识,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的技巧,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首先学生要抓住课堂45分钟的时间,认真听讲,紧跟老师思路,不要只关注答案,要重点学习解题思路,其次就是要多思考,多提问,数学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多去思考的学科,遇到不懂的就去问老师,直到学会为止。最后就是要认真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稍微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再仔细思考,回想所学知识,总会出现灵感,并且还能够提升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并且不同的学生都有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在学习“>”和“<”时,很多学生都分不清哪个是大于,哪个是小于,其实学生可以把大于号和小于号想象成鳄鱼的嘴,哪边的东西大,它就吃哪边的,嘴开口就冲哪边。找到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学习变得很容易,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学科抽象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相对较弱,因此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可以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赋予他们思考、探索的权利,从而引导他们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务必要对当前的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更新,并不断渗透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借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细芬.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0):40.
[2]林新会.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2021(44):176.
[3]钱琼.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外交流,2019(26):371.
[4]马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J].学周刊.2021(17):103-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