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分析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创新,策略分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2 11:27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次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的教学不再是以往只注重知识,而是更多的培养学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究其根本而言,新教改下的小学数学应当朝着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这三个方向来发展。因此,本文就将围绕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分析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数学的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和兴趣的激发,首先是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进而更好的接受和吸收来自数学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思维,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指出要对学生的3大能力和7大思想展开相关培养的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而结合核心素养的10大要求可以发现,数学的教学关键在于思想的教学,无论是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还是数据分析、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新的教学方针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实现对学生全面性的培养。而本文就是以此为基础所进行探究的,下文将详细论述本文的创新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来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教学活动,通过图片+视频+软件+人机交互的立体化教学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生动且有趣的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利用动画效果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抽象概念使学生困恼的情况,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方向和位置》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来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学课堂。时间、方向、位置这些概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清晰且更容易学生理解呢?教师不妨使用3D模拟软件来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物体、各种场所的图片,然后询问学生,假如你想去这里的某个地方,你能说出他们的方向和位置吗?这时学生有些方向感和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会感觉很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仪将实现用3D模拟软件制作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场景模拟动画展示给学生,这时,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对比刚才的图片,如果你想去图书馆(位于图片参考点的东南方向),在这个动画里应该选择那个方向走呢?这时学生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一一按照学生所回答的方向进行点击,比如,点击了北方,动画里的人去了动物园,显然和要求相反,如此通过相应动画演绎以及教师的科普,学生会逐渐掌握方向的定位,并且这样全新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生活元素,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的知识和计算过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数学的本质是用于帮助人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的。但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应试理论而轻视数学的实际作用。因此,教师不妨在传统的教学案例中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改进课堂教学案例的成分,拉进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解决中发掘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加减》和《乘除》时,教师就可以摆脱课本中的案例,通过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作为案例来开展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可以通过课前询问或课后调查的方式来获取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例如学生对于吃快餐这个事情很感谢,那么教师就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进行加减与乘除的教学,提问学生:当你周六日来到KFC店,其中一个汉堡是12元,一杯可乐是4元,一个鸡腿是6元,一包薯条是3元,但此时此刻你只有50元,但是妈妈告诉你她要两个汉堡,而你如何在保证两个汉堡的前提下,将这50元刚刚花完呢?这个时候,学生会对这个案例十分感兴趣,会认真的思考并采用加法和乘法来进行计算。此外,除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动力外,这些价格和现实生活中的价格一样,也会提高学生在面度相似情况时的解决能力,真正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三、注重问题引导,提升学生思考能力
问题引导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由浅入深,有简入难的层层问题引导来帮助学生不断深入,自发的去思考和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开展问题式课堂,通过设定相关的问题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制定好相关的教学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学生由浅入深的效率。因此,教师不妨通过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设计。比如,对于小数除法余数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设计为三个主要问题,即:“如何确定小数的余数?”“小数的计算和整数的计算有什么区别?”“能否转变思想来理解这个过程?”其中第一个问题对应的是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学生在带着这个问题思考的同时,会进行翻书、提问以及小组探究,这个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思想的第一环节激发;接着是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入竖式的教学,比如对于0.9除0.2,教师可以利用竖式的形式将其写出来,然后再写出9÷2的竖式,让学生通过竖式运算来探究二者的区别;在第三个环节,也是学生思维的发散环节,但也是最难的地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比如参考第二问题时的竖式,整数和小数在形式上区别是什么?又比如可以给学生说一个【关键词】乘法。这时,思维敏捷的学生会发现,0.9其实是9个0.1,而0.2其实是2个0.1,如此,学生的思维大门便被打开了,然后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结语:本文基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分析这一课题展开了详细论述,通过列举实际案例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如何满足社会的人才供给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而教育的唯一实践者便是教师,因此这个重任也是教师群体所必须要承担的,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国家和人民所给予的责任,因此身为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用全新的理念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让学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小洁.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6(03):26-27.
[2]陈艺.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