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派唱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常派”演唱技巧,传统声乐,应用
  • 发布时间:2023-01-02 14:29

  【摘要】常派唱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常香玉是大师级的人物,她创造性地发展了“常派”演唱技巧,推动了豫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发展。本文对“常派”唱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希望可以探寻出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声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常香玉是我国传统声乐大师,“常派”演唱技巧的创始人。她在豫西调真声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豫东调假声唱法的优点,将真假声唱法相融合,创建性地发展了独具风格的 “常派”唱腔推动了,豫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发展①。近几年来,随着西方声乐艺术的强势入侵,中国戏曲艺术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常派”唱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柱与音着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音柱与音着点是演唱传统声乐的关键。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方面要保证音柱与音着点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还要保证音柱与音着点的统一与平衡。“常派”唱腔中,演唱者要想充分发挥音柱与音着点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必须保证良好的体能与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上颚后的肌肉拉紧,舌的后半部分自然放松,喉头的位置自然下降,确保音柱与音着点间的畅通,实现真假声演唱的自由转换②。在演唱中,除了演唱个别辅音时舌的后半部分需要凸起之外,其他不管唱到什么样的字和腔调,口腔后部都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然后按照演唱的具体要求对音色进行调整。

  二、咬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戏曲中的曲调和语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唱腔。在演唱过程中,唱腔的曲调高低、韵辙变化以及感情处理,除了依靠乐曲正常功能的发挥之外,也依赖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则是靠咬字来完成的,如果演唱者咬字不清,就会影响到字义的表达,使观众难以听懂演唱者演唱的内容,这将对演唱者的艺术感染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常派”演唱技巧中,对于演唱中的咬字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对于快板中的咬字要求更加严格。常香玉认为,要想提高咬字的准确率,首先要保证字音的准确,其次要把握字音的轻重,第三要保证吐字的速度。为做到以上三点,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演唱者必须认真对待唱段中的每一个字,吐字干脆利落,决不可拖泥带水;(2)字音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快速吐出;(3)唱段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用气将其吐出去,以便使声音传得更远,观众听得更清晰。

  三、气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气息是发声的本源,是声音的动力,如果没有气息,就不会存在歌声,也就不可能产生听觉审美效应。作为一个歌唱家,如果用不好气,必将对唱段的音色、音准以及声音的艺术魅力产生重大影响,这样不但难以做到真假声之间的自然转换,就连吐字清晰也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应用多种调节气息的技巧。

  1.胸腹式呼吸法的应用

  和其他演唱形式不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演唱过程不但要唱,还要进行身段的表演以及武打动作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呼吸方法使用不够恰当则会严重影响到歌唱家的艺术魅力。如果采取胸式呼吸法演唱,在伴有激烈武打动作的演唱中,由于气息太浅,演唱者常给人以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果采取腹式呼吸法演唱,则会导致演唱者声音虚暗,缺乏明亮的色彩。为适应戏曲演唱的需要,常香玉将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相结合,总结出了适合戏曲演唱的胸腹式呼吸法。使用这种呼吸方法,既可以吸入很深的气息,又可以保证气息对胸廓的支持,同时还可以缓解声带的压力,以产生饱满、明亮、变化灵活的音色。为完美使用这种呼吸方法,演唱前演唱者首先要将小腹上提并微微内收,胸部挺起并放松,吸气过程中演唱者左右肋骨自然张开,上胸部的吸气动作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气不可吸入过满,也不可吸入过浅,只需吸入八成,并且将吸入的气储存于胸腔及左右肋骨之间以及腰围位置备用④。这样,演唱者才能充分调动气息,保证唱念做打每一个演唱动作的完成。

  2.准确把握气息力度

  常香玉认为,歌唱家要想使作品的内涵得到完美地展现,必须准确把握气息力度,通过控制气息力度的强弱展现作品对比层次以及情感层次,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果唱段需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或者自言自语时,就需要采取弱声唱法,这就需要演唱者控制气息的力度,通过极弱的气息展现主人公特定的思想感情⑤。例如,在《大祭桩•打路》这一场中,黄桂英知道打她的人是自己从未谋面的婆母娘时,她既感到委屈,又感到害羞,既想把心里话全盘托出,又难以说出口,此时常香玉就通过弱声唱法完美表现了黄桂英的矛盾心理。如果唱段需要表现主人公痛苦悲伤,甚至伤心哭泣的思想感情,就需要采取以情换气的唱法。这种唱法不单单是补充气息,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对悲伤哭泣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因此这种唱法并不完全应用于演唱中的换气,而是为了宣泄情绪的需要才加以使用。在《怀念周总理》这出戏中,歌唱家就通过悲伤思想感情中的换气展现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为进一步表现悲痛欲绝的思想感情,歌唱家在“心坎里”之后的拖腔中连续多次使用以情换气的方法演唱,推动了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常派”歌唱家准确把握了气息控制的技巧,才使得字、音、气得以巧妙融合,真声假声不同声区的声音得以完美统一,使整个演唱情绪饱满,达到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表达的要求。

  四、共鸣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共鸣是扩展音响,对于音高的支持,声区的调节,字音的变化以及音色的美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无法形成良好的共鸣,美妙的歌声根本无从谈起。常香玉说,演唱中的一字一句都必须注意共鸣的运用,只有有效运用共鸣,才能达到丰富唱腔色彩的艺术效果。

  在“常派”唱腔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混合共鸣也是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演唱技巧,这种演唱技巧不但对“常派”真假声唱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还为传统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技术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通过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声音在口腔中汇合为声流,声流最终在口腔中形成音着点,音着点对共鸣以及音色变化产生影响,并对演唱中真声、假声的成分进行分配,这样既保证了声音的统一,又保证了声音的自如变化,同时还为演绎不同人物形象创造了条件。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声乐演唱的重要流派,“常派”演唱技巧在传统声乐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圆满解决了豫剧不同流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豫剧声乐艺术的发展,还有效解决了传统声乐技术中的部分难题,为传统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杨晓辉.《常香玉豫剧唱腔艺术探析》.大舞台,2013.9:5-6.

  ②汤洁,陈连喜.《个性化和民族化的完美呈现——浅析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声腔艺术》.中国戏剧,2012.3:58-59.

  ③胥翠萍.《常香玉唱腔艺术初探》.四川戏剧,2011.5: 110-112.

  ④李金玲.《豫剧“常派”唱腔中吐字和嗓音的运用》.大舞台,2013.6:9-10.

  ⑤杨媛媛.《豫剧“常派”唱腔的艺术魅力》.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3:50-5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