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戏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03 11:42
【摘要】教育戏剧主要是将教育与戏剧,进行有机融合,结合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促进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将教育戏剧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习动力,促使小学生运用戏剧的特点和优势,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和情感,促进小学生思维发散,认知提升,进而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教育戏剧,有利于语文学跨教育教学形式、教育教学内容创新,全面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探究的原动力。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戏剧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目前小学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现状
真正的戏剧中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和舞蹈等因素,戏剧文学则是作者为了舞台形象的塑造而进行的创作内容,属于直观性较强的艺术类型。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戏剧教学是不能和舞台表演相互脱离的,自然也不能从学生自主探究当中剥离出来。目前我国推崇国学知识的教育,全国各级教育机构都开始重视了国学,在语文教学中戏剧就是一种良好的促成国学教育的素材。
二、小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策略探索
1.重视戏剧教学,细读课文内容
想要改变戏剧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重视戏剧。戏剧是一种将艺术具体化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材中应该增加戏剧课文的数量,并加大学生在课外阅读戏剧的阅读数量。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戏剧学习的重视,改变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能够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戏剧剧本,都具备较好的文学内涵和历史背景,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都能够感悟戏剧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首先,老师要先展开针对戏剧剧本的概念教学,令学生能够掌握并认知戏剧概念和相关理论,更方便其赏析。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在备课中细读、精读、研读课文,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课文的品读,教会学生品味和解析人物的对话,分析剧情的矛盾与冲突。冲突与矛盾,是戏剧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且深入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出戏剧中人与人、人物内心以及人与环境的冲突
2.编演课本剧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本剧必须通过戏剧语言尤其是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讲述故事。”课本剧的编写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编演课本剧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根据剧情需要发挥想象力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合理的虚构,把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表演,让演员有戏可演,观众有戏可看。学生在将非戏剧类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戏剧化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和培养。
3.编演课本剧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语文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主要靠教师的评价和考试成绩。大部分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和课堂教学环节的束缚下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学习方式日积月累,最后造成的恶果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创新思维很难培养,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习过程也简化为粘贴、复制、粘贴的恶性循环,毫无情调和乐趣。虽然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精彩飞扬,知识点讲解诠释得点滴不漏,但学生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有的深感厌烦,听得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不到培养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念不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理念得不到实践和彰显。
三、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研究策略
(一)创设教育戏剧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增强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有了兴趣小学生就可以更自主、更高效地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就能够开展积极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教育戏剧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好奇心,促使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竞争力得以提升,全面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在创设教育戏剧情境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小学生的感官认知,促进小学生通过高效的感官练习,帮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今后处理语文学科的知识、语文学科的情感等,打下坚实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创设教育戏剧情境,实现教、学一体化,推进小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的提升效率,让小学生以享受乐趣、激发兴趣为核心,开展高效的小学语文学习活动。
(二)注重课外活动延伸,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育戏剧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来培养小学的问题意识,通过开展语文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锻炼能力、应用知识,保证语文学科意识有效增强。通过在教育戏剧中进行实践和应用语文知识,来培养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全面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教师要在教育戏剧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促使学生具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开展教育戏剧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欣赏、创编戏剧时,可以就“问题”进行学习,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使小学生可以高效地融入到教育戏剧中,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四、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4.1创意演绎,集体合作
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采用“集体合作”的教学方法,创意演绎出戏剧文本。首先,教师要以学生自愿的形式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大约6人左右就可以了。其次,教师要分配任务,最好以导学案和微课的形式下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要在学生完成戏剧表演的时候能够适当的给予指导与启发。
4.2评价激励,鼓励为主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采用“评价激励”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深化教育戏剧活动的课堂落实。首先,教师要明白戏剧表演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领悟阅读思想,所以学生的戏剧表演如果有偏差的地方,教师要从剧本理解的角度进行指导,而不是训斥和严厉要求。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励,不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要求学生,而是要更多地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将这种想法落实到戏剧表演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教育戏剧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合理地创新是必要的,而任何创新都离不开阅读文本的本质,要传递更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总之,戏剧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要推行鼓励评价,这种评价就是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特点,借助各种手段对其加以激发、鼓励,使之逐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完成学习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策略,,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本质,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新理念的倡导下,采取肯定的、 积极的、 富有刺激性激励的语言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教育戏剧的趣味性、新颖性、有效性,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促使小学生的语文认知意识拓展,进而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进程。教师通过运用教育戏剧手段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帮助小学生在实际的语文知识探究过程中,重点学习和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高效增强和锻炼语文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和建立语文学科情感,促进语文知识与戏剧高效融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
参考文献:
[1]李媛. 当下小学语文戏剧教学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