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来源:系统医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合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11 18:56
摘要:目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该院在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接收的50 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初次治疗肺结核患者需要采用2HREZ/4HR 或者9HRE 方法治疗;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需要采用3HREZ/6HRE 方法治疗。对患者疾病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白细胞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2 例,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1 例,红细胞沉降率出现升高的现象有25 例,低蛋白血症患者有20 例。其中显示空洞型阴影患者12 例;点状且密度不一致的阴影患者29 例;胸腔积液患者4 例;结节状阴影患者2 例;肺部张患者3 例。另外,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共计29 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计11 例,低氧血症患者共计10 例。经过治疗后,50 例患者中有40 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9 例患者出现病情好转,1 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结论临床中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疾病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疾病治疗后容易出现较大的疾病复发率,严重的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临床治愈率相对较低。
引言
肺结核疾病是当今临床中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该疾病可对人体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侵害,主要以肺部结核感染最常见。肺结核疾病发病可急可缓,患者发病后主要临床表现就是低热、乏力、盗汗以及消瘦,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失调的现象,发病后呼吸道症状主要存在咳痰、咯血、胸闷,并且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胸闷等。针对肺结核患者来说,由于肺结核组织和功能受到长期损害,而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如若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则会发展成重症肺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接收的50 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疾病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存在咳痰、咯血、胸闷,并且有着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现象。该次研究的30 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男18 例,女12 例,年龄64~76 岁,平均年龄为(72.87±2.55)岁,病程为1~19 月,平均病程(13.64±3.38)月。另外,30 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有26 例,患者均有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患者19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20 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15 例。所有患者均可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掌握该次研究目的,自愿加入该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进行该实验。
1.2 方法
根据患者最终检查结果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营养治疗,从而确保机体能够获取足够的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以及高营养食物,进而提升机体免疫能力,与此同时对患者使用免疫增强剂。由于患者存在重症肺炎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类药物注射治疗,但是由于患者并中存在着反复性发作现象,因此,临床治疗中需要同时使用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葡萄球菌,从而降低患者出现病情反复发作概率。在针对肺结核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相关原则,即早期、联合、适量、规律以及全程原则。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杀灭机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以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达到最终治愈的效果。针对低氧血症和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双水平正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针对存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同时对其快速补充有效的循环血容量,有大分子右旋糖酐、林格氏液以及人血白蛋白和生理盐水的等,同时密切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在实际用药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年龄相对较高,机体自身免疫能力出现下降,因此需要严格规范药物使用量。初次治疗肺结核患者需要采用2HREZ/4HR 或者9HRE 方法治疗;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需要采用3HREZ/6HRE 方法治疗。同时在进行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抗痨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毒副作用对肝肾功能和听力功能具有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选择SPSS 23.0,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sx±表示,行t 检验,采取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相关资料与指标,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予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P<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痰结核菌涂片检查,经检查后显示为阳性的患者有45 例,阴性5 例。在对患者进行结核抗体检查后发现,最终结果显示白细胞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2 例,血糖水平升高的患者有21 例,红细胞沉降率出现升高的现象有25 例,低蛋白血症患者有20 例。在对患者进行X 线照片检查和CT 检查后发现单侧肺野病灶患者共计 19 例,双侧肺野病灶患者31 例。其中显示空洞型阴影患者12 例;点状且密度不一致的阴影患者29 例;胸腔积液患者4 例;结节状阴影患者2 例;肺部张患者3 例。另外,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共计29 例,Ⅱ 型呼吸衰竭患者共计11 例,低氧血症患者共计10 例。经过治疗后,50 例患者中有40 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9 例患者出现病情好转,1 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
3 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疾病,近年来肺结核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也是医疗卫生中面临的难题。结核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真菌感染导致患者出现肺结核,肺结核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较为普遍。而根据此次研究表明,肺结核并发重症肺炎的病情较为复杂,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较多,病程发展时间较长,且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针对患者的治疗措施应当从诊断、用药、营养补给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在使用链霉素、乙胺丁醇等药物时,针对患者的情况可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替代,避免对患者的肾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同时反复治疗可让患者产生耐药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防止结核病进一步的传染,掌握肺结核并发肺炎的病症特点,避免在临床诊治中出现误诊以及漏诊情况发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诊断,其中痰结核菌的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方法,同时还能够详细了解病情发展的相关指标。
综上所述,临床中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不典型现象,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疾病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从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容易出现较多并发症,治疗后容易出现较大的疾病复发率,严重的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临床治愈率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周新玲,袁伟,韩颖,等.开放性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2932-2935.
[2]何彦侠,吴文杰,薛兵,等.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8,31(1):22-25.
[3]黄宝库.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4):144.
[4]丁光年,徐海虹.百合固金汤联合利奈唑胺对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炎患者呼吸功能、炎性因子及免疫状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4):5974-5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