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线上作文教学的策略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语文,线上,作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7 10:29
谭晓庆
重庆三峡学院
摘 要: 线上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时开展教学。当前,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日益增多,但仍有诸多因素影响线上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积极探究线上教学的优化路径。本文浅析了初中语文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以期为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线上;作文教学
一、目前线上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1. 作文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灵活教学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写作教学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是线上教学不能使师生面对面交流,就会使教师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教师不能面对面地对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意见,学生就无法及时知道自己写作的短板,就无从改正。而且开展线上教学时,教师只是简单运用线上“布置题目——写作——提交——批改”的作文教学模式,并没有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进行灵活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化地完成作文写作,并没有真正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作文教学就流于形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
2. 对学生的个别指导落实不够,作文评改事倍功半
受学情的影响,线上作文的质量差异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写作,就导致学生在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层次不一致。由于时间冲突,教师无法对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写作能力本身就比较欠缺的学生来讲,更无法关注到他们写作的短板,就无法因材施教。并且线上教学不能及时批改作文,也不能使同学之间互相评改作文。在线下教学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评改作文取长补短,但是线上评改作文,同学互评这一个环节就会被弱化,评改作文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了教师一个人身上。教师评改作文的量增大了,且评改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无法专注作文写作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相对于让学生头疼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作文写作,他们更容易被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吸引。有不少学生在上线上课时,使用分屏功能,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看电视或者打游戏。教师布置的作文写作练习,他们毫不在意。上交作文时,就在网络上复制一篇抄到作文本上。另外,学生的网络素质令人担忧,有的学生不仅无法把控自己,影响了自己的成绩,还在线上攻击同伴,造成不良影响。信息化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管理者。但是初中生的自律性差、自控能力不强成为实施线上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
2. 学生互动不足,学习氛围淡薄
线上教学的最大难点是互动不足。线下教学时教师会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进行眼神的交流碰撞,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速度和方式。而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均需通过网络才能发生间接的联系,互动的主要方式是现场连线和讨论区文字输入。因为线上课程是有延时的,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完全同频,并且每节课能发言的学生有限,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在讨论区输人汉字,速度跟不上,同时需要从教学界面切换,费时费力,易分散注意力,也难以充分表达。特别是作文教学更需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没有干扰的环境中进行写作。并且作文互评也是很重要的过程,线上教学不能保证互评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就导致学生互评也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
二、线上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信息专业素养,设立微信公众号
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信息专业素养。比如可以设立有关作文写作的公众号,并开辟以下三个栏目: 读( 美文欣赏、获奖作品欣赏、中考满分作文借鉴等)、写( 作文升格指导、习作发表指导等)、评( 作文共评析)。几个栏目的设置不仅可供给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还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资源,甚至刺激了学生投稿的欲望。线上作文教学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学生可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记录下思想的火花,还在浏览、评价和互动中激发了创作热情。不同板块互相补充和连接,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创新教学形式,创立作文专题微课堂
微课,以小视频录制为主要形式,是对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的呈现。微课时间短,容量小,知识聚焦,主题突出。教师开发微课资源,一方面,批改完作文后,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制作作文微课,让学生获得修改作文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可针对某一作文指导环节,如审题、选材、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录制微课,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在线学习提升。比如在
(三)合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精准解决个性和共性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完成写作任务后,可以上传写作的构思和提纲到平台。教师在线上浏览学生提交的提纲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好的选材或好的写作提纲马上拍照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纵向和横向的深人挖掘写作素材。线上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汇总选材类型,归类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写出人物精神”这一写作前置预习课中,学生完成选材构思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发现了事例与人物精神不匹配、选材不当等共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再次推送学习任务进行“补救式”学习,也可以结合重难点将此部分放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对于存在错别字、语句不通顺、详略不当等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推送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给学生,因材施教;也可以发送文字或语音至平台,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这样动态关联形式的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利用了网络的便捷性和存储功能,真正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靳强. 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J]. 中小学班主任,2022(07):48-50.
[2] 孔祥斌. 家校共育中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J]. 读写算,2020(13):57.
[3] 陈杜娟. 初中教师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研究[D]. 西南大学,2021.
[4] 胡英佳. 微信在中学班级管理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 黑龙江大学,2017.
[5] 徐祥莉. 浅谈班主任如何利用班级微信群与家长沟通[J]. 考试周刊,2019(36):191.
作者简介:谭晓庆(1997.10-),女,汉族,重庆万州,学生,硕士在读,重庆三峡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