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与文化
  • 发布时间:2023-07-07 11:01

  李 霜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各种文化因素必然要体现于语言文字中。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传授语言知识,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要把文化导入融入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与文化;

  一、文化导入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输出和文化的导入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忽略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导入,教师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学习仅限于孤立地背诵单词句子,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是不可能熟练掌握英语并运用自如。不少学生尽管在大学学习了不少新单词,甚至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依然很差,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1](p.103)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育部在2007 年颁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中规定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p.2)所以,作为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更应在课堂上适当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二、文化导入的途径

  (一)通过词汇实施文化导入

  《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课文几乎都采用了英文原版,许多文化知识和课文相互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以讲解单词为契机,向学生介绍词汇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起到传播文化和增进理解的作用。如笔者在讲授“individualism”一词的时候,特地提到“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指的是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对应词汇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即表层含义虽然相同,但其深层文化意义是不同甚至相反的。如“individualism” 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个人主义”,但两者的深层含义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人崇尚自由,个人主义代表个人奋斗精神,在西方文化中有积极的意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提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个人主义被定义为一种一切以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在这种情况下,“individualism”就不能简单地译为“ 个人主义”了。

  (二)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来导入文化

  对比法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笔者曾在开设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上,充分利用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特点,邀请了不同民族的学生以PPT 的形式分享他们本族的文化,思考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在讲到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时,邀请了几位不同民族的学生来介绍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特点、风俗习惯以及与西方餐饮习惯的对比。同学们非常积极地参与互动交流,踊跃发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通过阅读来实施文化导入

  阅读技能是考核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阅读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笔者目前教授的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为例,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讲解英美文化知识的材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紧密地结合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点给学生导入详细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Misunderstanding》中,讲到了英语的舶来词,提到了英语有很强的包容性,有大量的外来词来自于不同的语言。趁此机会,笔者讲到了汉语也具有包容性,给学生们介绍了中西文化的趋同与语言的融合,语言的融合又必然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通过译介新词,介绍传播西方文化,又通过这些新词术语的长期广泛的流传和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成为本族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咖啡”、“超市”、“饼干”、“汉堡包”等也都是来自于英语的舶来词。同学们饶有兴趣,既扩大了词汇,又增进了背景知识的了解。再如,对阅读中出现的大量人名,笔者也趁机给学生补充了中英人名的区别和文化背景。英文名字是先名后姓,而汉语名字是先姓后名,这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取名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宗族至上,所以代表家族共性的“姓”必然在先,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提倡个人奋斗,尊重个性和自我价值,所以把表示个性观念的“名” 放在了前面。这种排列顺序所体现的“重姓轻名”和“重名轻姓” 的观念,正是英汉人名文化最明显的差异。学生对这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很感兴趣。通过补充,学生们对人名背后的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结 语

  语言反映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该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需要传播文化知识,两者密不可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只掌握语言而不了解产生这门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和习惯文化将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3](p.65)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要把文化导入融入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加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仍然以语言教学为重点,文化导入并未形成体系。部分教师也缺乏文化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仍集中在单词讲解和语法复习。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如开设选修课、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词汇及典故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拓展文化知识等来实施文化的导入,从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并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武显云. 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课程的必要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0).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阴雨课程教学要求[J]. 中国大学教育,2004.

  [3]  王凤.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作者简介:李霜,1974 年10 月生,女,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