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题材内容下的雕塑创作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族性,本土化,作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7 11:07
侯艳宇
山西大学
摘 要:回顾美术史历程,从雕塑角度来看,被我们所不断称赞的便是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希腊雕塑之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现象,现代性已经开始逐渐跨越国家、民族成为了一个大众话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的雕塑家所表现出来的是慢慢探索,展现出了新的一面,他们开始从民族性角度出发,揭示原始社会的现象,探寻本土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雕塑;民族性;本土化;作品
1. 雕塑的本质
什么是雕塑?从字面意思来看,离不开“雕”和“塑”二字,即采取一定的雕塑工具去雕刻相应的物质材料,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从我国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雕塑的发展源远流长,它和绘画一样,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早期的历史便是一部“绘塑史”,在石器阶段,我们的原始祖先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便发现了雕塑的踪影,各种打制石器的出现,象征着原始人类逐步迈向了成熟,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审美意识开始觉醒,一件件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雕塑作品不断出现,雕塑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迈入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2. 民族题材雕塑研究——以长角族为例
我们国家由众多个民族构成,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承载着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谈论民族题材的雕塑创作,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长角苗族为例进行阐述。长角苗族是分布在贵州省六盘水中部六枝特区的崇山峻岭中,在距离六枝特区六十公里的唆嘎乡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即长角苗,据研究表明,现今长角苗仅有的人数约4000 余人。长角苗族常年隐居在深山之中,这里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今仍然过着与世无争的原始生活。长角苗族,之所以被称为长角族,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民族妇女独特的头饰上。和其他民族所不同的是,长角苗族妇女头上都绑有厚重的物体,据史学家研究,由于这里民族所信奉的图腾是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妇女头上都会绑有形似牛角的长长木梳,她们将自己的头发和去世祖先的头发缠绕在木梳上,该头饰装扮高达几公斤重,待到活动时盛装出席,不仅如此,这样的头饰,长角苗族也会作为嫁妆一代代传承给自己的子女。
2.1 雕塑家田世信及其作品
最先把少数民族题材与情感情绪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代表艺术家是田世信。1941 年,艺术家田世信出生于北京,在京城的胡同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1956 年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班学习雕塑,在学期间,师从卫天霖、吴冠中先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了贵州一中学任教,长达25 年。贵州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力的渴望深受艺术家田世信的关注,而也正是在贵州任教的这一段经历,激发了他少数民族题材雕塑创作的欲望。在艺术创作中,田世信不单纯的局限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创作技法与方式,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西方雕塑的特征与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想法,然而,他的艺术作品又不只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将自己的生命同该文化融合,是生命的永驻,风情的超越。
《苗女》是雕塑家田世信所创作的一件作品,该作品首先在形式上有所创新,采用大漆这种传统材料,将大漆媒介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该作品是一件头部塑像,塑像对象为长角苗女性形象,而不同于现实所看到的长角苗样貌的是,雕塑家在创作时有意的夸张了人物头部的装饰,长长的牛角似的木梳插入头发中,具有某些巫术特征,女性额头饱满,眼睛低垂,耳朵上挂有又大又圆的耳环,嘴微微张开,似乎在发出某种呐喊,整件作品敦厚结实,少了几分写实之感,增添了更多的象征之意,这和雕塑家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密切相关,在这里,田世信没有采取完全的写实手法以及西方古典雕塑的装饰造型,而是将长角苗当地的生命与原始气息尽情的散发出来,带给我们精神力量之美与图腾形式之美。
和作品《苗女》所不同的是,《山音》是一件群体性的雕塑作品,该作品所表现的是山民们最富于生命激情的时刻,在大山中讴歌长啸。画面中不仅包括众多的人物形象,同时可以看到动物:猪、狗的出现。人物神态坚硬木讷,双脚赤裸,是典型的山民形象,其中,左上角一位山民仰天嘶吼,一种信仰、恐惧瞬间流露出来,左右两边的不同动物向我们揭示了山民每天日出而作的艰苦生活,这个作品将生命的巅峰状态与沉闷无望的日常生活并置,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完整世界。从造型技法来看,作品人物造型以中国的写意形象出现,没有遵循人物的比例形态,人物服饰衣纹处理简练、有力度、有张力、有野性是他的艺术特点。
3. 民族化、本土化下的民族雕塑创作心理
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民族历史的发展不单单应该局限于档案文件的记录中,更多的应该成为一种被我们大众所熟知的“运动的历史”,而其传播方式与展现方式之一便是艺术的形式,艺术有其特定的需求,民族艺术是民族特定需求的反映。田世信雕塑家,正是从民族心理角度出发,将民族艺术视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将这种生命意识作为重要的创作源泉注入于民族审美中,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在自然、社会、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下,雕塑创作思路开始渐渐回归自然、亲和自然,这一思路的创新,不仅更新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呼应了人类对于生命本能的渴求。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达,艺术是社会现象的呈现与展示。雕塑不只是技术的展示,他的存在意义是思想的拓荒,是对社会,对个人,对观念的塑造。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探索外在形式美,也要拥有精神层面的深层内涵。因此我们要勇于用艺术手段将一些现象的本质剖析给世人。因为雕塑作为一种视觉呈现,是自然的缩影,是大自然的外在表现,它能让读者更轻易地放下戒备去接近,去找寻一种自我及民族的安慰。
参考文献
[1] 张晓松. 生态保护理念下的长角苗文化[J]. 贵州民族研究, 2000.
[2] 隋建国. 乡土中国-- 记雕塑艺术家田世信[J]. 东方艺术, 2017.
[3] 扬通华. 田世信雕塑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精神[J]. 美术教育研究,2012.
[4] 宋伟光. 从关注到关怀- 说胡学富对少数民族题材的精神写实[J]. 雕塑,2013.
[5] 刘宇航. 谈当代广西少数民族雕塑创作[J]. 民族文化,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