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21:02
贝慈娟
(灌阳县新圩初级中学 广西 桂林 541605)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很强的学科,尤其初中数学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要在内容上和小学数学有所衔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数学思维,又要向高等数学进行跨越,完成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可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学科,用简单性和统一性造就了初中数学之美。但正因为初中数学的跨度大,难度大,使很多基础不好的同学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学习理科的信心。本文根据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二者的融合出谋划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4-003-01
初中学生较为叛逆,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于初中生而言,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学生心理处于动荡不安状态,心理的不稳定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导致学生成长受到影响。教师应承担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在数学课程中渗透心理教育非常关键,这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心理认知。数学课程中包含了一些心理教育理念,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理念,在数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要用爱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应适用爱感染学生,通过“爱”传播心理教育思想。爱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不可缺少,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接受心理教育,而爱的教育正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渗透爱的思想,实现高质量心理教育目标,对于学生心理状态康复有着关键意义。教师应自主学习爱的思想,善于使用关怀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教师最不可多得的品质就是能够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学生不会做,做不对的情况数不胜数,若是教师因此训斥批评学生,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越是难度高的课程就越需要教师用“爱”进行引导,教师要理解每个学生是不同的,是具有差异性的,对于这种差异性教师要表示充分的尊重,正是这种差异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绽放不同的光彩,要更好的绽放这种光彩,需要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表扬学生,才能够让学生感受被爱,更加有信心和勇气去探究难题且无后顾之忧,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不仅有助于课堂质量提高,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自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学生心理水平设计教学活动,在数学中体现心理教育理念,为学生能带来新的体验。
二、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会很明显的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差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但基础薄弱的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可能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这是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心理的认知障碍造成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差异表示理解和认同,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不以初中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这需要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情绪低落的原因,并在学生苦恼之时,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关怀,能够给予恰当的帮助和点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当的帮助能够更好地得到学生认可,对于学生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三、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理念广泛存在初中学校。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集中在成绩方面,导致教师对学生其他优势产生了忽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家长也产生错误想法,为学生制定了错误的发展规划,给学生造成巨大身心压力,导致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利用心理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优势作用,维护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正确看待挫折和困难。例如,对于学生家庭压力较大,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素质教育理念使家长产生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将过度的压力释放,让学生获得自由的空间。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评价内容,结合学生心理状态完善评价方法,这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即使在理性十足的数学课中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获得更多成功机会。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例如参加体育比赛、阅读健康书籍或参与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其亲身体验活动过程,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其次,应当根据不同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关注学习压力大的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体验等;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实时了解学生的情绪,才不会耽误学生心理的有效疏导时间,将邪恶的种子及时遏制在摇篮里,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阶段创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这样就能够维护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最后,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教师具有“言传身教”作用,其言行举止都会被学生模仿。大多数学生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体系时,容易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行为体系。因此,要求教师做好自我管理工作,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用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去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用阳光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结束语:综上所述,数学和心理学联系紧密,二者之间相似之处较多,教师需要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心理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既是生活现实的要求,也是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成绩,还应关注学生感受,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关薇. 浅析心理教育在初中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渗透[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241-245.
[2]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渗透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4):126+128.
[3]李赞. 初中校园心理剧在家庭体验式积极心理教育中的应用[C]//.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四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26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