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21:02
陈思瑾
(哈尔滨市红岩小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准确判别数量关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能以数学思维模式去探讨世间万物,解决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4-004-01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目前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渐重视。数学作为逻辑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能力都较强。为了发挥数学学科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化传统的教育手段,以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原则,优化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基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与其余学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其实践性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需要做好教研,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相应的生活教育元素,将其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进而让学生能了解数学与自身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以实际生活为角度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寻找各类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准确应用各类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该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人民币”不同数额,明确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开展该单元教学时,可以联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建立相应的情景。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市场,让学生按照人民币的数额利用纸张制作不同的“人民币”,然后进行交易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具体用法,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用学生以往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加法,进而巩固学生的认知,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必要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步建设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物品开展交易活动,同时教师需要控制每一位学生所制作的“人民币”数额,避免出现数额过多,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下降。
二、加强数形结合,深化学生思维模式
数形结合自古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数形结合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能发散自身的思维。在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数形结合引起重视,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准确掌握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时间的联系,进而明确各项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提高学生的知识分析与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该单元对于学生的图形感知能力及计算能力要求较高,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课程。所以教师在开展该单元教学时,需要以数形结合为原则,深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技巧,进而明确各项公式的应用需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过程中会应用到以往的知识体系,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式、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而部分学生由于前期知识点掌握并不牢靠,在多边形面积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可以先领导学生,将多边形分成不同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当其图形分解完成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应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然后算出其总和,明确多边形的具体面积。通过这种反复的训练就能在一进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让学生将数量关系与图形相结合,进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做好知识迁移,提升学生思维技巧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较为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做好知识牵引,让学生能以旧知识为依托,对新知识开展深度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技巧。让学生能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学习的方式,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逐步完善自身的思维能力与认知体系,实现系统化发展。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以旧知识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维机会,让学生能在类比与分析、联想与应用过程,寻找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不同知识的区别,进而形成严密的逻辑,让其思维能更加严谨。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该单元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小数点的计算方式,该单元归其根本都是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要领。所以教师在开展该单元教学时,需要以加、减法的计算规则为入手点,让学生能掌握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要领。教师可以在导课阶段为学生复习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技巧,而当学生复习完成以后,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通常情况下,在此过程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思维错误的情况,而这时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开展深入讲解,进而让学生能了解在小数加法与减法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学生的思维技巧,让学生能了解数量关系之间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的思维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数学思维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能以数学的角度去分析世界万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能力,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模式。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不同维度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构建完善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雯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3):83-85.
[2]冯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幻画报,2022(10):1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