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 来源:中小学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7-09 21:04
叶 岚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在不断地被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活动较少,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的背景下,语文老师们要与新的需求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所以,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4-006-01
1.初中语文进行思辨性阅读意义
1.1.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能够快速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素养。在处理大量复杂的资讯时,学生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思辨能力的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思考,这也说明了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2.符合语文新课程的趋势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把“思辨能力”“表现力”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在当今社会,对语言核心能力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思考式阅读引入到中学语文课堂,这既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3.语文教师本身的成长需要
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学改革提倡以教师发展观为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对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升自己的学术素质和职业能力,这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2.1.课前准备策略
教学应当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因此,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之前,教师应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后有计划地进行战略选择。思辨性阅读是一个存疑并寻求依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其思维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辨的内涵及思辨的对象,并确定思辨目标,让学生了解思辨性阅读最终要达成的目的,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例如,教师在进行《马说》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并梳理大致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阅读文章,互相沟通,共同探讨这篇文章的大意。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寻找其依据。再次,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提出自己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韩愈的观点提出质疑。譬如,“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用思辨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点,能够很明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千里马的存在并非因为伯乐,由此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文中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题。教师也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韩愈的人才观念进行评估。思辨性阅读能够使阅读教学更加流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2.2.课堂教学策略
(1)授予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以排除阅读上的障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并从中汲取精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阐述并说明支撑该论点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既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在课堂上专注度更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整理文本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就能得到极大程度地提高,其思辨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很有帮助。
(2)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分析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最大特征就是层次清晰、精确、全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思辨。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几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能够仔细地阅读和讨论,教师适时地引导,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
2.3.课后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目标,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对课堂教学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收集,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和成功与否做出有价值的评判。教师评价的主体与方法要多样化,实现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思维是内在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量化、具体和直观的评估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内在的思想活动转化为一种思辨的表达方式,例如写作文、写周记等,从而更好地评估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性表达除了书面表达还有口语表达,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演说、辩论等形式来检测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水平。例如,教师在进行《乡愁》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地感受作者用语言所传达的感情,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各个年龄段对家乡的感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形象成为“故乡”的载体。思辨性阅读是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并获得一个相对理性的推论过程。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与指导,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思辨式阅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思辨性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理性地思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梓杭.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2]梁玉环.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5):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