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梁艳芬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4450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的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上是我的一点粗略的想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去总结,反思,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高效的课堂,尽量让学生得到长久的发展,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与责任去尊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小能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学知识,从而学会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学会方法;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286-6288(2023)06-04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只有学生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后才能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其带来更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里自由地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从中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思考,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通过积极探究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创设了数学活动情境: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的格局,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在超市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的过程中,会遇到购物花了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等加减法应用运算,小顾客与小售货员在购物中进行交流、运算。教师将加减法的运算融入到活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探究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等底等高,是否还存在着“两倍”与“一半”的关系?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高的几倍?这样的探究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鼓励学生多说话多交流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常常又是不同步的,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本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非常差。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一种愿意去倾听别人谈话的思想,要让他们知道认真倾听别人谈话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重。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我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实践活动课时,本知识点比较抽象,又比较难,我叫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大胆地说,很多学生说得不沾边,但我还是让他们再思考,再讨论,然后再说。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小组讨论,很多学生渐渐明白和理解了自行车里的比例的知识,并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良好习惯。

  三、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纸质三角形,人手一把剪刀。在上课后,让学生探究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学们拿出自制三角形与剪刀,自己动手,通过剪一剪、摆一摆,自主操作探究学习。课堂上他们专注的神情,全神贯注的样子,俨然像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在操作当中有的学生惊喜地发现:当他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用剪刀剪下,顺次摆放在一起的时候,正好构成一个平角,因此,他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度的结论。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总结数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假以时日,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会有效形成。

  四、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愿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洽、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是不是也可以像圆柱一样切成什么图形来计算呢?它与求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和途径。然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通过实验产生出它的体积只有圆柱的一半的这一结论,验证了他们的想法,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的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安海燕.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2021(44):172.

  [2]张耀华.初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2):98-99.

  [3]李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读写算,2020(25):63-64.

  [4]李文辉.研究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6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