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教学方法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影响

  •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
  • 关键字:比较教学法,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 发布时间:2023-09-15 10:54

  覃子洋

  (南宁市第八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日趋多样,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提高。对于历史教育而言,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观念、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新挑战。相较于其他常规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重新梳理整合所学知识。笔者拟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特点入手,论述比较教学法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2-012-01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中学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能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的历史学科能力中,历史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其他历史学科能力能否顺利发展。那究竟何谓历史思维能力呢?英国学者莱纳曾给过这样的界定:"历史思维能力是由历史认识方式特点所制约的,是思想的共性标准和基本原理的体现,是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的共同准则借以实践的指南。” 莱纳所下的定义,笔者认为其指出了历史思维是在遵循客观思维规律的基础上,从全面和辩证的、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问题。而针对于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于受到年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历史教学方法也逐步向着合理化、科学化的大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一线教师意识到了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比较教学方式也渐渐成为了历史课程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比较教学法是指将两个或若干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认识,根据相应的原则、方式,以同一个客观参考标准为框架,对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含历史背景,内涵,过程,因素,评判等)加以对比,进而得出差异性分析,来阐述对比者(老师或学习者)所需观点的一类教学模式。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教学法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何影响呢?

  第一,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进行历史解释。

  对于高中生来说,抽象的历史概念、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交错的历史时空等,在记忆上都是相当困难的。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将成为学生们必要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因而受到了老师们的极大关注。要想帮助中学生理解清楚繁杂的史学定义,加强史学基础,把握好史料分析的基本能力,就需要调动好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感知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但由于史学概念是死的,如若只能进行简单的记忆,将会给学习者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进而让学习者缺乏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运用比较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历史感知力、联想力与想象力。透过比较,学生更能认识历史事物间的联系,在找出异同点的过程当中,运用联想力与想象能力,把抽象的史学定义系统化,帮助学生认知。柯林武德表示"学习历史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想象,有助于将繁杂孤立的历史概念联系起来,易于记忆的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知识,增加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二,比较教学法为学生理清历史内在逻辑提供了途径与方法。

  史学逻辑思维活动是在初步感知历史、建立认识的基础上,以抽象的史学定义为载体,以理解历史的实质为目的的逻辑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认识能力,即形象思维;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批判性、创造性,即逻辑思维。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习惯于接受课本上的结论,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评价它们,如“正义的”“彻底的”“民族英雄”等。但是任何结论的出现,都应该有严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客观的论证作为支撑,这就取决于历史逻辑思维的养成。运用比较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去深入地思考历史问题。如将同一时空背景下不同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可以凸显人物的品质;将不同时期的同一类型人物进行对比,可以凸显时代的特殊性;将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其在各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也更能清晰地认识其特点。

  在历史比较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质疑,从而调动逻辑思维去寻找证据进一步论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对于历史的批判性与创造性。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也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本质,形成规律性认识。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地、归纳的反应。利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运用一些史学事例或历史人物间的关联性、相似性、差异化的特征,在彼此独立的认知系统间搭建桥梁,使其构成一张有深度有广度的认知脉络网,同时又通过多维度的比较,使学习者对历史的认知由表及里,理解由浅入深。

  在中学阶段,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总结、阐述课本中显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需要教学生挖掘出隐藏于显性知识点中的隐性知识点,从而通过转换视角和认知迁移的方式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内容,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可帮助学生挖掘隐性知识。举个例子,有关于"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何本质性的特点"这一课题,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则学生既无法了解列强在侵略方式上的变化,也无法研究战争本质性的问题;若是使用比较教学法,把《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加以对照,则学习者们就可以感受到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化,并透过现象认识战争实质。

  为了发展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是必不可少的。比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培养比较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身为老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真正具备比较思维,从而学会探究历史事件的内部逻辑,帮助学生用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视野理解历史现象,提升独立处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达人著. 当代比较史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2] 于友西著. 中学历史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爱芹. 谈历史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

  [4]. 叶小兵.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

  [1]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1.

  [2] 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33—34.

  [3] 阮章钊.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2015.

  [4]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79—280.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