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家庭体育,体育行为,体育行为习惯前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2-16 16:26
王紫菲① 张伟涛②
①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沈北分校 110000
②辽宁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110000
【摘要】针对现有相关研究,从家庭体育态度、家庭体育行为、家庭体育环境三方面分析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氛围和环境,促进家庭体育的工作,同时为家庭背景下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培养提供参考,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家庭体育;体育行为;体育行为习惯前言
2022 年1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1]。
家庭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伸,对学生形成良好体育观念与体育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对父母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父母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以及家庭体育环境会影响孩子的体育认知和行为习惯。所以这一时期,父母应当注重对孩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灌输正确的行为方法理论。这既是每个家庭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家庭体育的价值体现。
1 概念界定
1. 1 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根据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选择相应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以促进家庭成员和睦,提高身心健康[2]。本研究中家庭体育主要由家庭体育态度、家庭体育行为和家庭体育环境构成。
1. 2 体育行为习惯
体育行为习惯是具有稳定性、目的性的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参与,满足青少年身体活动需要和健康常识求知欲,并且能够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养成高度自觉和生活化的行为取向[3]。
2 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2. 1 家庭体育态度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体育态度是个体体验某一体育活动后产生的评价及行为倾向。它能够影响个人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和锻炼行为的反应,进而影响其运动体验及效果。现有研究表明,体育情感高、在运动中体现出快乐体验的父母,其子女更愿意且更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反之,缺少家长支持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则不高,进而阻碍孩子体育锻炼行为的发展。
当前,一些家长过于强调子女的文化智育,认为体育是学习之后愉悦身心的附带品,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来进行家庭体育。随着学业课业的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体育锻炼行为减少,甚至放弃了家庭体育教育,造成学校体育教育与家庭体育教育的断代脱节,终身体育的思想成为一句口号。家长作为家庭体育的主要发动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家庭体育态度,应高度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积极带动子女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其锻炼习惯,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 2 家庭体育行为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作用
体育行为是为了达到人们的目的,而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身体活动的方式。通过梳理分析现有研究,发现家长的体育锻炼行为是影响孩子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父母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越好,学生对体育态度认知和主动参与锻炼的情况也越好[4]。父母和子女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其子女更容易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体质也会更健康,也更有可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5]。
家庭成员体育锻炼行为与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呈现出双向互动关系,父母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越多,子女的锻炼态度也越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比例越高,对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也有促进作用。这种关系尤其在学生低年级阶段较为明显,因为低年级学生家长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所以会出现这种逆社会化现象。
儿童阶段行为发展通过个体观察模仿身边环境而习得,家长作为学生体育行为的首位影响者,行为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对学生产生外部刺激,对学生体育行为发展启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父母所期望孩子的表现,自身首要做出表率,孩子随时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向父母靠拢,作为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远比单纯讲道理更容易使孩子感同身受。
2. 3 家庭体育环境为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作用
任一体育行为的表现均为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环境服务的保障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体育行为。多元化的家庭体育氛围环境是保证家庭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引导培养学生体育行为的需要。家庭体育环境也不应局限于环境设施方面的物质支持,应在其基础上发挥精神指导功能,从而固化学生体育行为。
一方面,家长需及时观察并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体育行为缺陷,适当的进行体育物质投资和家中活动空间保障,或将日常家用物品进行加工与创造,变为类似于运动器械物以支持行为习惯形成。另一方面,目前城市住宅区空旷地较少,体育锻炼场地条件受限,导致儿童频繁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娱乐游戏等问题发生。其实,在信息时代下,家长可以通过各类资源改善学生懒惰的情况,如利用日前较为新颖的AR 类运动APP,或一张瑜伽垫、一部电子设备即可满足学生的运动体验,其情境、人物、动作模拟的效果也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体育行为感知;另外跳绳、简易标志物等器材具有占地空间小的优势,其本身也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媒介物。创设丰富且充满乐趣的家庭体育氛围支持,即使在不满足户外体育活动条件情况下,同样可为学生提供体育参与的热情及安全保障,更便于家庭体育过程中父母对学生体育行为指导。
结语
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第一现场、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与终身性特征成为学生体育行为发展的奠基石。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培养正确的身体活动价值信念;加强促进孩子参与身体活动的策略;尽量满足孩子参与身体活动所需要的体育设施。
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相互沟通、支持、合作的双向过程。家校双方应建立合作意识,明确自身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达到资源整合,搭建出高效的培养氛围环境,共同促进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N]. 人民日报,2021 -10 -25(013)
[2] 蒋志敏. 家庭体育对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南京体育学院,2020.
[3] 李嘉. 身体素养视角下对小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17.
[4] 赵咏梅,彭艳梅,杨贵军,陈昆云,张建萍. 昆明市3 ~18 岁儿童、青少年父母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15(S1):12 -13.
[5] 周曰智,邵斌,王芹,蔡玉军. “健康中国”背景下城市青少年家庭体育文化资本的发展困境及应对[J]. 中国青年研究,2017 (12):19-25.
